宁波市象山县墙头镇墙头村,东南依靠大雷山,两侧坐拥白岩山和射箭山,面向西沪港,大雷溪穿村而过,墙头村、溪里方村、方家岙等古村落连线,乡村旅游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墙头村民以陈、欧两姓为主,后有蒋、谢、孔等姓迁此共处。

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年间,即公元1265-1274年期间,鄞县姜山人陈梦月,任象山椽史,携家小迁居于此,逐渐成村,取名墙头村。

元代至正年间,即公元1341-1368年期间,原居西周伊家山的欧诚、欧垚迁此居住,成为了墙头镇的大姓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墙头之名,有多种说法,一说始迁祖陈梦月为防范大雷溪洪水,沿溪砌石墙,从墙头架桥过溪,因此而名墙头。

另说陈梦月家周围“遍植以杏,因其花之盛,故曰杏墙,也称杏墙里,见其家之大,故曰墙头”。

三说村北的西沪港渡口,舟楫忙碌,“村上可以望见西沪港樯桅之顶,因而得名樯头”,后演变为墙头。

2019年,墙头村上榜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墙头村内人文旧迹较多,尤以“欧家屋”和立三中学旧址可供观瞻。

象山曾有民谣,“东乡萧家咯谷,西乡何家咯竹,墙头欧家咯屋,昌国卫俞家咯福”,萧家、何家、欧家和俞家,并称象山历史上的四大家族,墙头村的“欧家屋”则是欧氏家族繁荣兴盛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3年,欧氏族人创办了“时敏学堂”,1912年,改称墙头“国民小学”,1914年再扩建为“果育小学”。

1938年,在时任县长盛世馨的协调下,改建为象山县最早的初中学校:象山县私立立三战时初中生补习学校。

校训:“立德、立功、立言”,故名“立三中学”,比创办于1942年的象山中学建校还要早4年,一度成为象山的最高学府。

1948年,“立三中学”迁址石浦,成为了象山第二中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墙头村,必到村前的西沪港,旧时亦称西沙港,是象山港的一个支港,口小腹大,形若罂湖,海岸滩涂风光优美。

清代诗人姚燮《西沪棹歌》诗云:

东西塔影远云遮,冉冉炊烟接下沙。

日落海山僧馨寂,一行飞雁入洋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沪港尽头有个小岛名叫海山屿,公路相通,非常方便来游玩。

岛上的海山庵,亦称镇海庵,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村民蒋受光、欧正祥出资修建,后屡经倾废重建,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辟为海带养殖场,八十年代重新恢复为庵。

清代诗人方鳌《镇海晨钟》诗云:

奇哉香刹凌空起,四面溹回皆是水。

慈航跨海驾长鲸,钟声偏杂涛声里。

山顶山下栽桃李,夜灯红处成海市。

尔君不见僧来岸,上着袈裟少顷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西沪港内潮缓滩浅,适宜滩涂养殖。

在这里欣赏抓拍跳跳鱼,是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访墙头村,可与相邻的溪里方村、方家岙村并线游览。

溪里方和方家岙村的方氏人家,是方孝孺家族的后裔,始迁祖是为避“株连十族”之祸逃难而来。

村庄的历史,也是血雨腥风的家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