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华池6月13日讯(记者 宋雅静)6月12日,“香约庆阳·包容天下”2024全国百家网络媒体庆阳行活动采访团走进革命老区华池县,来到白玉玲民俗文化展览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的保护并传承母亲一生所创作的民俗文化艺术作品,展览馆创办人钟彩银卖掉市内房产,自筹资金逾百万元来到华池建设白玉玲民俗文化展览馆。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馆大门。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这是一座充满母亲的展览馆,也是一座包罗陇东民俗的民间展览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彩银展示母亲为其绣制的出嫁云肩,精美绝伦。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展览馆的创办人钟彩银对记者说:“这是我为纪念妈妈白玉玲创建的展览馆,妈妈心灵手巧一辈子做了很多香包、刺绣,是陇东民俗文化的守护者,我把妈妈的作品收集起来,让这些美好记忆永久珍藏。”

白玉玲老人是华池县悦乐镇新堡村村民,从小她就跟着母亲学习女红,在刺绣、绘画、剪纸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2018年,白玉玲老人走完了一生,享年88岁。其留下的大量刺绣、剪纸、花样成为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纸缸。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与白玉玲老人同一时代的封琴芝老人也是悦乐镇人,家喻户晓的刘巧儿原型就是封琴芝老人,她的一生充满传奇,年轻时她冲破封建束缚,勇敢选择爱情和婚姻自由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由此原型改编的刘巧儿打官司更是被搬上舞台,鼓励更多女性走向新社会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些都成就了华池县悦乐镇多彩民俗和精彩故事,成为当地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间展览馆的建成无疑让文化保护传承有了载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彩银母亲留下的部分绘画艺术作品。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钟彩银说,妈妈留下的刺绣蝴蝶花样有13558个,鱼纹样有1万个,鱼纹样刺绣1000多个。还有妈妈的嫁衣,都是宝贵的陇东民间艺术,必须保留下来。

同时,白玉玲还擅长制作泥纸缸,在那个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泥纸缸是用来装粮食的容器,在上面糊上剪纸、装饰画后则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艺展品。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部分编织物展品是钟彩银的祖父在百余年前编制的。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徜徉在白玉玲民俗文化展览馆,时光仿佛倒流,曾经的陇东民俗生活清晰可见,通过白玉玲老人生前制作的66类女红作品,观众记住了一位心灵手巧的陇东民间艺术家,也走进了陇东人家黄土窑洞里的生活。

钟彩银说,她退休前在文化馆工作,主要是收集陇东民俗,收集那么多精彩的陇东民俗,更要保护好自己身边的民俗,妈妈的作品就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情系黄土的艺术表达,还浸透着妈妈对家、对子女的爱,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所以更值得用心珍藏。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