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你是否也曾经历过这样的崩溃时刻?

一项需要孩子自己早早完成的任务,你催了他很多遍,可他就是要磨到最后,才慌里慌张开始;

一件很轻易就能做对的小事,你提醒了孩子很多次,可他照样能一遍遍做错;

一个很简单就能坚持的习惯,你督促了很多回,可只要一离开你的视线,他就又回到了老样子……

虽然我们常常告诫自己要做一个“慈祥”的父母,但在人到中年,被生活的各种琐碎拖到焦头烂额时,回头再看到一个怎么提醒,都油盐不进的孩子,难免血压上头,想让他们体验一下“童年的完整”。

但只要静下心,回头看,就会发现,我们出于善意的这些“提醒”,父母看似说了很多遍,但孩子却着实一句都没听进去。

父母越说越多,孩子越听越烦,彼此持续陷入内耗

这其实是陷入了亲子沟通中的无效“提醒”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父母提醒了

孩子就是做不到

一个视频中,小男孩骑着车准备从水坑上趟过去。

旁边的大人一直提醒,这样做会被溅一身水,可小孩还是不管不顾地骑了过去。

视频结尾,果然不出所料,男孩不仅被溅了一后背的水,还摔倒在水坑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笑评,这像极了自己家那死不听劝的“犟种”孩子。

心理咨询师朴又兰曾在她的书中讲过一个咨询案例。

一位受访者在咨询时,不断提起自己的悲惨童年,说自己小的时候经常被母亲忽视、冷落,还被家里的其他成员排斥。

她觉得自己的童年过得非常悲惨,没有一件事曾让她感受到开心和幸福。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这位受访者回忆起一件小事。

她说自己有次在母亲那儿发现了一些小时候的照片,照片都是母亲抓拍的自己玩闹瞬间,画面中的她,笑得既开心又可爱。

讲到这个案例时,朴又兰说,这张照片无法判定受访者童年时经历过的一切,但至少代表了一个信息:就是,人是会选择性记忆的。

我们通常会在童年时期,无意识选择记住那些曾让自己产生匮乏感的经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持续强化匮乏感,最终诉诸不满和抱怨,然后对他人持续提出要求。

尤其是孩子,他们在心智发育水平还未足够到达成年人的水平时,很难做到理性地去判断身边的一切。

所以,孩子会选择性记住那些让他们不舒服的、感受不好的、消极的情绪和体验。

当我们做父母的,在持续提醒孩子的时候,其实是隐藏了很多对孩子行为和想法的消极评价与判断。

孩子对大人的隐藏情绪,和那些“没说出口的话”,又是最敏感的。

所以,父母这种看似善意、且无意识的提醒,在孩子的感受中,就是一种对他们的否定和批评。

这就好比,我们明明是在提醒孩子早点完成作业,好早点休息,但听到孩子耳中,就变成了父母怎么又在催催催,父母就是在强制要求他们按照我们的节奏做事。

这些错位的负面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形成了对父母“提醒”的抗拒。

用一位心理专家的话说:“孩子一旦被父母的判断或评价持续介入时,他们就难以接受真正的自己,自然也无法接受他人。”

所以不是孩子不听父母的提醒,而是我们的沟通一直在两条平行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的改变

都是在松弛中主动发生的

动画电影《心灵奇旅》中的主人公乔伊,从小的梦想是成为像父亲一样的音乐家。

但母亲因为曾看到乔伊的父亲为了梦想付出了太多,所以一直不支持乔伊追梦。

母亲一再提醒他不要再做音乐梦,甚至不惜和乔伊爆发激烈的争吵。

但乔伊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妈妈,我所想的只有音乐,它是我活下去的理由,我只是希望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那天,不至于让自己的人生一文不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乔伊还是走了自己选择的路,在努力后也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同为老母亲,其实特别理解电影中乔伊的妈妈,因为生活中,我们也曾是“乔伊妈妈”的无数个缩影。

比如担心孩子写不完作业,养不成好的学习习惯,于是在他玩的时候,忍不住一遍遍提醒:“磨磨唧唧的在那干什么?几点了?还不去写作业?”

一道题给孩子讲了很多遍,可他怎么都听不懂,关键是我们讲的时候,他还一点都不专心,于是我们又开始着急上火,说:“为什么不能专心一点?为什么讲这么多遍都听不懂?”

一看到孩子在休息,我们就又开始耐不住着急开始提醒:“你看看那谁谁,每次都考那么好,你还不赶紧好好去学习!”

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现实却是,孩子不会因为我们的提醒而作出改变,他们永远只会遵循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而自主发生改变。

即使他们当下选择妥协,也不过是因为年龄太小,力量不足,暂时没办法反抗父母而已。

《父母的语言》中写道:“父母对孩子的沟通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隐含训斥和要求的‘命令式沟通’,一种是引导孩子说出真实感受,提出父母的意见,并给予孩子选择权的建议的‘提示型沟通’。”

很多无效的提醒,其实都是包装过的“命令式沟通”。

当然并不是说这种沟通方式就绝对有问题,比如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一些原则性问题时,确实需要及时的命令式沟通,去制止孩子的原则性错误行为。

但如果在平时的亲子沟通中,经常使用这种命令式沟通方式,反而会容易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发展。

因为孩子的自主、自律性,说白了就是他们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这两个功能和脑前额叶皮层又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这个位置对焦虑和危险的反应非常激烈,但在放松和安全的状态下,却能得到良好、快速的发展。

简单说,就是当孩子长期从父母的语言中,感受到有压力,或者消极的体验时,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就会受到消极影响,他们的自律、自主性的发展也会受到负面伤害。

所以我们说,父母的无效提醒,只是让孩子发生了一些外在的改变。

但孩子想要真正发生内在的、主动的改变,却需要在一种不催促、不焦虑的安全感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醒”并不能让孩子真正发生改变

但“允许”可以

网上看到过一句话:“孩子的成长,要慢慢来,因为它渴望缓慢的、温柔的、允许的、顺势而为的力量。”

这一点不难理解,很多父母应该都会有类似感受:

就是你唠叨得越多,传递的焦虑和压力也就越多,孩子的行为反而越来越差。

可一旦父母的状态放轻松了,对孩子的提醒点到为止了,父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体验、去成长,最后反而会发现孩子的进步越来越大。

写到这里,想起一件让我特别有感触的事。

以前每次听到那些无论生活中还是学习上,自律性强、自主性高的孩子家长们做分享时,说他们根本就没有怎么管过孩子,总觉得他们是在谦虚。

但在仔细观察了身边很多这样的家庭后,才发现他们说的是事实。

除去那些天生自律、自主性强的孩子之外,大部分具备这些优秀品质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们更多的是一种接纳和允许。

他们的父母接纳和允许孩子有消极、负面的情绪和行为存在,给孩子时间去养成主动改变的习惯和思维;并且了解和信任孩子,替代了简单粗暴的评价和批判。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孩子偶然对爸爸抱怨上学是件无聊透顶的事。

爸爸第一时间捕捉到孩子的情绪,问他是不是在上学时有很深的挫折感

在孩子说自己觉得上学对他没有什么用时,这位爸爸先是肯定了儿子的想法,他没有第一时间批判,而是先共情了孩子的感受。

在一层层聊儿子之所以有这种感受的根源后,最后发现,他儿子突然出现这种挫败情绪,其实是因为最近的一次测验成绩不理想。

这种情绪在持续延伸,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后,让孩子产生了上学无聊、学习没用的想法。

找到问题的根源,确切说是情绪的根源后,这位父亲先是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让孩子去补习班学习。

但在儿子又说出自己的顾虑和担心后,他没有着急,也没有强制要求儿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建议去做。

而是继续共情儿子的顾虑和担心,继续一点点引导儿子和自己探讨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所谓真正有效的提醒,是在孩子表露出负面、消极的情绪和行为时,只用“妈妈/爸爸知道了,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对孩子的感受和言行表示理解。

然后在孩子信任父母后,再以我们作为年长的经验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些可行的建议,在慢慢沟通中,最终和孩子共同找到一套更好的改变和行动方法。

当然,这个过程几乎不可能是一次见效的,中间还会反反复复,所以更需要我们用包容、稳定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改变。

说到底,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终究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