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快救人!”

2014年10月的一天,在贵州遵义的一家医院里,一群人抬着一个身形瘦弱、白发苍苍的老人跑了进来,大家一边喊着“救人”,一边不停查看老人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抢救后,老人终于转危为安,而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认出了这位老人,原来他不仅是镇小学的老师,他竟然还有着另一层身份:中国驻尼泊尔的外交官。

那么这个老人是谁?在他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接下来的内容,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外交官朱敏才

这个在山区支教的老人,名字叫朱敏才

而在他去贵州山区支教之前,他曾经在中国对外经贸部工作了30多年。

之所以选择去贵州支教,不仅是因为朱敏才本身就是贵州人,还因为他自己也是山区出身,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也知道当地教育资源的匮乏,所以在退休后,他才会和妻子一起去贵州支教,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去。

朱敏才的老家,在贵州黄平县。

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在生活拮据、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朱敏才却不愿意向命运屈服,他想尽一切办法读书,最终顺利走出了大山,考上了贵州大学。

几十年前,大学生都是社会上的稀缺人才,大学毕业也都包分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成绩优异,而且朱敏才又是主修英语,在大学毕业后,他直接被分配去了中国对外经贸部工作,彻底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朱敏才的妻子,叫孙丽娜,她也是高材生,还是北京最早的一批小学英语老师。

夫妻俩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他们才会在退休后,选择去贵州支教。

在朱敏才工作的日子里,因为工作需要,他曾去过多个国家当外交官。

2004年夫妻俩退休后,原本他们可以在北京安享晚年,但他们却因为一个电视上的片段,最终离开了北京,放弃了安稳的晚年生活,一起去了贵州,并且隐瞒身份,一待就是10年的时间。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去贵州支教的外交官夫妇

让我们将时间退回到2004年的北京。

在初春的一天,已经退休在家的朱敏才夫妇,正坐在沙发上一起看电视,当时他们看的一个电视节目里,正好画面是在贵州的一个希望小学里,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而在镜头里,讲台下的学生们,眼神里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朱敏才。

朱敏才想到自己的求学生涯,看着这些生活在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但是却努力学习的孩子们,他心里一动,一个念头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他想要回贵州老家教书。

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孙丽娜一听,马上表示认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对夫妻来说,他们都是善良的人,虽然他们都已经年过六旬,但他们却愿意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工作领域,继续去发光发热。

于是他们两个连夜收拾行李,坐火车去往了贵州。

当时贵州很多乡村小学都缺老师,所以他们抵达了贵阳后,得知他们想要去农村支教,工作人员也对他们非常欢迎。

夫妻俩没有任何的要求,他们只需要学校方面提供一个能栖身的地方就行,他们不要一分工资,也不用学校负责他们的吃喝,可以说,朱敏才夫妻俩,完全是义务支教。

就这样,他们两个抵达了望谟县的一所乡村小学,开始了他们的支教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区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夫妻俩生活起居的地方,一共才不到10平方米。

屋子里出了一张双人床,就是一个书架,再也没有了其它的摆设。

虽然朱敏才出生在贫寒农家,但自从他去了北京读大学,尤其是后面又去了经贸部工作,实际上朱敏才也有很多年,没有过过这样清苦的日子了,

在国外当外交官的时候,孙丽娜陪在丈夫身边,每天穿着旗袍和各国的使节夫人打交道。

生活起居、出行交通也都是高规格的,再加上孙丽娜本身就是北京人,她从小生活就很富足,可以说,一直到退休之后,跟着丈夫来到了贵州大山里支教,她才算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清贫日子”。

然而过了大半辈子的富裕生活,朱敏才夫妇却很快适应了山区里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人一起在学校里教书,夏天的时候,直接在屋后面扯上一个帘子,就用自来水龙头上的橡胶管子冲水洗澡,一日三餐吃得也很简单,做一盘胡萝卜炒鸡蛋,老两口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而这样的日子,他们两个人一过就是10年,并且对于这种清贫的日子,夫妻俩都觉得非常快乐,因为在他们的努力下,可以让山区里的孩子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可以让山区里的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有所憧憬,就是他们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也是来到了山区里支教,夫妻俩也对中国偏远山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夫妻俩不仅是支教那么简单,他们也都在努力提升偏远山区的教育水平,并且想办法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方说早在20多年前,当时北京的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可以在学校里上“计算机课”了,而他们2005年去了贵州山区,通过询问才知道,那里的孩子们,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电脑。

而且这些孩子对于朱敏才夫妇口中的那些新鲜事物,也都是非常好奇,可以说,朱敏才夫妇帮助这些孩子,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也让他们深深记住了朱敏才夫妇的话:“好好读书,让自己走出去!”

在贵州山区支教的10年里,朱敏才夫妇并不是一直留在一个地方任教,他们是听说了哪里缺老师,哪里的教学环境更加艰苦,他们就会自告奋勇地去支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夫妻俩辗转了贵州的多个偏远山区,并且还通过在北京工作的女儿,给一些学校赞助了书籍、电脑,包括一些乡村小学的教学楼、学生食堂,也在朱敏才夫妇的帮助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其中,不得不提朱敏才夫妇在贵州兴义支教的一段经历。

贵州山区多,自然教育资源匮乏的乡村学校也就多,而在所有的乡村小学里,当时贵州兴义的“尖山苗寨小学”,是各方面条件都最艰苦的一个。

2008年,得知尖山苗寨小学因为缺少老师,当地孩子有可能会失学,朱敏才夫妇决定“上尖山”,用朱敏才的话来说,哪里有需要,就要去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去尖山之前,虽然夫妻俩已经对那里的艰苦环境做好了准备,但是等到他们抵达了尖山,却还是被当地的贫困情况震惊了。

在贵州,尖山又被称作“小西藏”,当地的小学,是村里70多户人家,为了让孩子有书念,硬生生地通过“叠石头”的方式,盖起来的一座“石头小学”。

因为当地交通不便利,而且处于高海拔的大山之中,当地小学竟然连电都没有,石头垒起来的教室,也都是没有门和窗。

在他们到来之前,这个小学只有一个代课老师,而随着这个代课老师的离开,如果不是朱敏才夫妇来到了这里,尖山的学生们,恐怕都要失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不仅没有电,甚至就连水资源都很匮乏,饮食方面更是如此。

所以在尖山支教的日子,也是朱敏才夫妇最艰苦的一段日子。

受到高原山的紫外线照射,以及夫妻俩年龄越来越大,长期劳累导致身体透支,再加上夫妻俩长期营养不良,朱敏才换上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孙丽娜也是体内重金属超标,右眼完全失明。

2013年,夫妻俩回北京探亲的时候,抽空去医院检查身体,但是医生看到他们的体检报告,都劝他们留在北京好好调养身体,但夫妻俩舍不得山区里的孩子,只在北京逗留数日,就又拿着行李返回了贵州山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尖山苗寨小学,朱敏才夫妇整整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到当地的教育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改善了,有老师愿意来这里教书,夫妻俩才离开了尖山,去了贵州遵义的一所学校教书。

而在他们在尖山支教的一年多里,变化最大的,还是这里的孩子,他们从原本一个个不爱学习,也不讲究个人卫生,甚至很多孩子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在朱敏才夫妇离开的时候,他们都变得讲卫生、懂礼貌,而且孩子们也学会了说普通话,也都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渴望和憧憬,都变得开朗自信了起来。

离开那天,村里人感念朱敏才夫妇的付出,他们都自发地给夫妻俩送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山上走到山下,走山路需要4个多小时,当地人一直将他们送上了车,不停地朝着他们挥手,而在尖山支教的那一年,也成为了夫妻俩最难忘的回忆之一。

当然了,自从决定来贵州支教,事实上没有人知道朱敏才夫妇的真实身份,大家只知道这是从北京来的两位老师,如果不是2014年朱敏才突发疾病住院,当时一些媒体得知了他的事情后,对他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恐怕仍然没有人知道朱敏才夫妇去了哪里。

那么如今又是10年过去,朱敏才夫妇又怎么样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一生为人民服务的感动中国夫妇

随着夫妻俩的事情被大家熟知,尤其是得知了朱敏才的身份后,也有很多人为之动容。

毕竟朱敏才作为一名外交官,他可是正处级退休,夫妻俩在北京,可以过着非常安逸的生活,但他们却选择去贵州山区奉献自我,这又如何不让人感动呢?

2015年,朱敏才夫妇成为了“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不过他们在山区支教的事情被曝光后,夫妻俩也没有选择回到北京,而是继续留在了贵州的大山里支教,并且他们仍然在为改善贵州山区的教育环境积极奔走,要将自己的余生, 继续奉献给山区里的孩子们,为他们带去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81岁的朱敏才老人因病在北京逝世,而在他去世前,他曾嘱咐女儿,要将他的遗体捐给北京协和医院,因为他要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奉献。

他的妻子孙丽娜,也因为年事已高,如今在北京安享晚年。

不过虽然他们在山区支教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他们的故事,却仍然在影响很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方说那些通过他们对外面世界产生憧憬的孩子,后来有不少都通过之自己的努力离开了大山,也有一些人受到他们的感染,也跟着他们一样去了山区支教,希望可以将知识和爱心传递下去。

好了朋友们,关于朱敏才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