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城市中居住,使我们忘记了夜晚到底有多黑,不过常年在船上生活的水手应该对此感受颇深。

为了能够给夜晚航行的船只指明方向,人类建造了灯塔。灯塔的出现是比较早的,不过早期的灯塔十分简陋,照明能力也较差,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灯塔是在18世纪之后才出现的。夜晚观察过灯塔的人都知道,灯塔里的灯是十分明亮的,一般在15至25海里以外的船只都可以看到,显然这不是一般的灯可以做到的。那么灯塔里的灯到底是什么灯呢?灯塔里的灯名为“航标灯”,它之所以这么亮,完全是因为菲涅尔透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菲涅尔透镜?这还要从16世纪说起。

最早灯塔中所使用的光源就是燃烧木材和炭火的火盆,这种灯塔不仅亮度差,稳定性还难以保证,因为火盆很容易被雨水浇灭,不仅如此,为了尽可能增加亮度,这种灯塔会燃烧掉大量的木材和炭火,在灯塔周围,森林面积会迅速缩小。到了17世纪,情况有所改变,人们开始使用煤作为灯塔的主要燃料。以煤作燃料的灯塔通常是方形的,里面安装有风箱,可以加强煤火的燃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煤作燃料的灯塔虽然在全方面都有所提升,但亮度还是很差,直到18世纪末,瑞士发明家艾梅·阿尔的出现,才使一切有了飞跃式的改变。

阿尔刚发明出了一种名为“阿尔刚灯”的新型照明设备,它由空芯管状灯芯和玻璃罩组成,亮度可以达到普通油灯的4倍,人们马上意识到这就是航标灯的最佳选择。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对光有了一定的认知,已经知道在光源的背后加上反射罩可以有效提高光源的亮度,如果将反射罩制作成弧形,就能最大限度的将光束向一个方向聚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在1787年,由抛物镜反射罩和阿尔刚灯组合而成的17盏航标灯在金奈德角灯塔中被点亮,这座灯塔的亮度在当时无可比拟,而这种航标灯也被公认为当时最亮的灯塔光源。

能不能更进一步呢?又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只要在光源的前面再增加一面凸透镜,光线就会得到进一步汇聚,亮度也会大幅度提升,这是否可以应用在灯塔之上呢?想法虽然很好,但实际上却做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制作与航标灯相匹配的巨型凸透镜很不容易,其次,凸透镜本身会吸收大量光线,最终非但没有使亮度得到增强,还减弱了。

1919年,科学家菲涅尔入职法国灯塔机构,并开始研究改良航标灯。菲涅尔发现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主要发生在光线进入和离开凸透镜的两个交接面上,于是菲涅尔将凸透镜的表面改装成阶梯式,在保留弧度不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压低透镜的厚度,这样一来,凸透镜对于光线的吸收大幅减小了,汇聚作用却没有发生变化,同时凸透镜的重量也大幅减轻了。这就是菲涅尔透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23年,法国科尔杜昂灯塔中安装上了由菲涅尔透镜和四芯油灯组成的航标灯,灯塔点亮之后,举世震惊,很快就传遍全球,普及开来。

当然,菲涅尔透镜并非只能应用于灯塔,还能够应用在手机之上。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手机后面那个小小的闪光灯亮度那么高?因为它就是一块菲涅尔透镜。关上闪光灯,注意观察,你就能够看到那个灯上一道一道的条纹,这其实就是菲涅尔透镜上的一道道阶梯式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