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信息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00年,翁万戈先生将翁氏藏书80种共计542件以450万美元的价格捐售给上海图书馆,这些有着极高研究价值的文物的回归,无人不为之兴奋,都赞扬着翁万戈的捐售行为。

但当众人得知2018年,他将183件国宝无偿捐赠给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又引起了轩然大波。

国宝捐给他国是无偿的,捐给自己的祖国却是有偿的。如此行为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翁万戈又究竟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岁时继承庞大家藏

542件藏书和183件国宝仅仅是“翁氏家藏”的一部分,要说起翁氏家藏的背后,那可真是源远流长。就连季羡林、任继愈等十几名文物专家都评价其是国内外图书馆所无之珍藏。

而这样丰富的家藏是翁氏家族六代人的积累。提起翁这个姓氏,很多人容易联想到翁氏近代的名人——翁同龢。的确,翁万戈就是翁同龢的后人。翁氏家藏的搜集最初是从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开始的。

翁心存是江苏常熟人,常熟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行野田夫皆谢赈,入门童仆尽抄书。”描写的便是当时常熟藏书的盛况,作为常熟人,珍爱藏书可以说是已经刻进了翁家人的基因里。

当时,翁心存因学识丰富成为了帝师。此等学识与权位,也为翁家藏品的搜罗奠定了坚实基础,以至于他还斥资构筑了藏书楼,专门用来存放这些搜集来的珍贵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翁同龢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下,从小便对藏书感兴趣,及至晚年,更以此为精神寄托。加上他又十分痴迷于各种字画古玩,在他的搜集以及各种机缘下,原本承袭的家藏基础上又扩充了家族收藏,翁氏家藏更加丰厚。

后来,翁氏家藏传到了第五代,翁同龢的曾孙翁之廉手中,翁之廉常年居住于天津,他感觉天津位于北方,气候比南方的常熟更干燥,更适宜存放文物,便将大部分家藏转移到了天津。

但可惜的是,翁之廉没有子嗣,于是从家族里过继了个孩子,而这个孩子便是翁万戈。1919年,翁之廉溘然长逝时,当时的翁万戈才两岁。这庞大的家藏便传到了两岁的翁万戈手中,从此,又开始了一段新的守护与传承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躲避战火转移家藏

18岁时,翁万戈成功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但在入学的第二年,抗日战争便爆发了,上海沦陷。他的学业在上海已然无法继续,其便远赴美国,在普渡大学继续学习。

9年后,翁万戈顺利取得了普渡大学的硕士学位,回到中国。当时的中国虽然抗日战争已然胜利,但是国内局势还是十分不稳定,翁万戈深知这些藏品的重要性,见此情形,决定将家藏都转移到美国,避免这些文物受到战火的牵连。

于是,他先是找了一轮运煤船,将家藏先运到海上,再找了一艘海轮,又悉数运到了美国。

而这一切都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985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开设的中国善本书展上,翁氏家藏才再一次面世。此次公开面世,震惊了一大批文物专家。看到如此丰富而且保存完整的善本,直称其价值位于美国各馆所藏中国宋元刊本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保护好家藏,翁万戈前期常年生活在美国,但其实他一直积极地想要回国看看,不仅是对家人地牵挂,还有着对中国文物发展的期待。他常常会与联合国的联络处联系,希望能早日回国,后面,他也是最早回国的一批人的其中之一。

回到中国之后,他游览了中国各大博物馆,并且发行了第一本有关故宫的英文书籍。自此之后,他频繁地往来于中美之间,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中国,同时,也将美国先进的服务理念等带到中国来。

当时,中国的发展虽然迅速,但还是无法与美国相比。

翁万戈将这些看在眼里,希望中国快快发展。有次,在酒店的时候,他甚至还亲自教服务员如何叠被子,告诉其更好的摆放方式,优化服务细节,提高服务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年捐出家藏

即便手握丰厚家产,翁万戈却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守藏人,而非一名收藏家。对于翁氏家藏,翁万戈早就有将其捐献出去的心思。他曾在《顾洛阜原藏中国历代书画名迹考释》一书中就表明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博物馆是文物最好的归宿,同时还阐述了三点原因:

其一,博物馆有着专业的设备,其保存条件比家里更好,更有利于文物的保护;

其二,文物在博物馆中,有相关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研究,文物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

其三,文物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载体,在博物馆中,文物背后的文化也能够为更多人所得知,利于文化的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翁万戈秉持着这一观念,先后多次捐献出翁氏家藏。其实,在去世前,翁万戈一直在为家藏找归宿,主要是分布在上海、北京和美国的博物馆。这样比较集中的捐献主要是考虑到文物若被分散开来,每个博物馆只有零星几样,不利于文物的研究,发挥文物的研究价值。

多次捐献中,最广为人知的两次便是2000年,把翁氏藏书80种共542册捐售给了上海图书馆和2018年,向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捐赠180多件古代书画及家藏文物。

2000年的那次捐售,翁万戈表明只卖给国家,得知这一消息后,国家文物局、首都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都想要买下这批藏品,最后还是因为上海图书馆速度最快,最终拿下了这批文物。当时,这件事在文物界轰动一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翁万戈又多次无偿捐献文物给了北大、上海博物馆等。其中,上海和翁万戈的渊源最深,翁万戈将翁氏家藏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翁同龢日记》手稿47册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献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

例如他得知上海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沈周的书画,但唯独缺少沈周的青绿山水时。便将稀缺的青绿山水画《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而对于将183件国宝捐赠给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后可能会引发的舆论,翁万戈早就预料到了。但他始终持放任的态度,无论是诋毁还是赞扬,他都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任世人评说。

翁万戈对于此次引发的舆论,从未回答过。对于其此举的原因,我们无法完全真切地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翁万戈的侄子翁以钧一直都参与了翁万戈的捐赠事宜。他对其中的事务了解更为充分,他指出了两点原因。

翁万戈一直从事的是文化交流的工作,他希望中国的文化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如果只往国内捐赠文物,传播的范围始终有限。而美国是文化大熔炉,波斯顿又是西方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地方,将文物捐给美国波斯顿博物馆,能让中国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看见。

其次,文物的捐献过程并不是想象当中的容易,特别是将文物捐回给中国,在美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查,过程十分严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物都可以回到中国。

从合理性的角度考虑,翁万戈的行为基于对文物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播考虑,将文物捐给美国的博物馆有着一定的合理性,2000年捐售的80种善本是其私有财产,如何处分,是否收取费用也是个人的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感性的角度来看,国宝回归祖国是每个人都期望看到的画面,国宝留在其他国家,并且对他国是无偿的,对自己国家却是有偿的,情感上的确比较难以接受。

每一个行为都会有利有弊,我们都希望一个行为的结果能够利大于弊,但是常常在复杂的关系中,利益与弊端的秤砣往往摇摆不定,难以精确计量。我们都没有上帝视角,也许时间会是最好的见证者,能最终揭示一切行为的深远意义与真正价值,为我们提供最为透彻的答案。

结语

翁万戈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翁氏家藏,他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始终不遗余力。他自幼浸润在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这份得天独厚的优势让他早早地认识到翁氏家藏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智慧的结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精心策划与推动下,翁氏家藏多次参与国际展览,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这一系列的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欣赏东方美学的独特视角。

而他两次引起争议的捐赠相对比,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翁万戈的行为被视为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文化交流壮举,而站在民族主义情感的立场,他的这一行为难免不会引起国宝流失之痛,也引发对本土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深刻反思。

信息来源:
环球人物——2016年第32期——《翁同龢家族藏书,六代人的守候》
澎湃新闻——2020-12-10——《102岁翁万戈辞世:翁同龢五世孙,去年曾捐古画给上博》
中国青年——2020-12-30——《难忘2020|那些走了的艺术家们,那些真实的过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