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史箴图》是东晋绘画大家顾恺之根据张华所撰《女史篇》创作的插图性画卷。它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琦日前做客上图讲座,娓娓道来《女史箴图》的作品主题、艺术风格,以及对后世绘画作品的影响。

"我们为什么叫图书馆而不叫书籍馆,不叫书册馆,因为以前的典籍大部分是图和书合二为一,《女史箴图》就是一卷有图有书、关于宫廷女性应该拥有和遵循的行为道德规范的劝诫的教材。"邵琦说,图书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文化呈现的样式。《女史箴图》由两位作者合作完成,分别是文学家张华和一代画圣顾恺之。顾恺之是一位具有很高文学修养的诗性画家,他把曹植的《洛神赋》画成一幅画,是中国历史上诗与画结合的最早典范。"他也把关于女性修养的教科书变成图文并茂的样子,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女史箴图》。"现存的《女史箴图》是唐宋期间的摹本,以大英博物馆所藏版本最有名,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仅剩9段。作品描绘女范事迹,有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有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误朝政的故事等,十分传神。比如,描绘班婕妤的故事,80%以上画幅是动态的、里面的人物略显慌张,唯独侧身站立辇后的班婕妤,庄重娴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恺之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女性安定的重要性。什么是安,宝盖头下面一个女,所以一个家要安定,就要有一个女人,如果家里的女人不能安定,那么这个家就会动荡。"邵琦表示,从《女史箴图》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绘画理论开始注重传达人物的神韵,与此相关的"传神论"成了这一时期画坛的指导思想。女性题材绘画的创作不再仅仅围绕劝诫教化的主题,而是开始寻求对人物个性、容貌、神韵等一切彰显人物之美的绘画语言的探索与挖掘。"看顾恺之的作品,要特别关注一下人物的眼神,传递了丰富的内容。"他认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的核心就是礼。"《女史箴图》作为一卷讲述礼仪礼制的图书,也给我们启发,如果有时间有机会,更多地去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这是真正的中国文化。"

作者:李婷

文:李婷 图:上图讲座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