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芬兰不良青年,被警方用古典乐反向硬控了?

近日音乐圈又添趣味新闻一则: 每天夏天的时候,芬兰埃斯波市的警察为了防止年轻人在学年结束的海滩上聚会给周围居民造成影响,都会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用扩音器播放古典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年轻人真的厌恶古典音乐,但埃斯波的警察发誓说这绝对是有效的,他们也曾尝试过其它方法来驱散年轻人,但没有什么把这些古典音乐大作搬出来更有效。

被选上的作品有: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瓦尔第的《四季》和舒伯特的《圣母颂》。

这种方法已经被使用了六年,据埃斯波的警方说:实施古典音乐疗法之前,海滩是毕业派对的热门聚集地,年轻人和游客们通常会留下一堆垃圾和碎玻璃,让居民苦不堪言。

而现在,埃斯波的警察再也不用担心了,因为古典音乐一响,年轻人自动走远: “出于某种原因,古典音乐无法吸引年轻人,他们会避开播放古典音乐的地方。”

古典乐:你礼貌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用古典乐压制年轻人

这招全世界都在用

“用古典音乐打造结界气场”

“估计施特劳斯和舒伯特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有被嫌弃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古典音乐有效维稳,不是芬兰警方的首创。

最有名的例子曾发生在英国伯明翰地区。

2012 年冬天,伯明翰一条街道上的广播系统开始“换歌单”,以播放舒缓的古典音乐为主,目的是为来逛街和上班的人创造一个温馨平和的环境:几天之内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附近闲逛的“街溜子”青少年减少了 —— 而把歌单换回来之后,年轻人又回来了。

策划这一活动的英国议员表示非常惊讶,同时也很满意,因为“很明显,年轻人不喜欢我们选择的音乐”。

用古典音乐压制年轻人的奇招要追溯到 1985 年:加拿大一家 711 的经理决定使用轻柔的 Muzak 音乐(又被称为“电梯音乐”),来阻止加拿大青少年在他们商店的停车场闲逛。这个策略奏效了 —— 青少年们纷纷去其他地方闲逛。

于是从北美到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开始效仿这种“音乐疗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一家英国铁路公司会在东约克郡一个罪案猖獗的车站播放古典音乐,希望能减少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

该铁路公司称,这一方式一年前在克利索普斯车站试行,结果反社会行为投诉大减约 75%:“音乐能赶走那些可能不想听的年轻人。我们过去每晚有约 20 至 25 名年轻人聚在车站,现在只有两三人。”

总之全世界似乎都心照不宣地“用古典乐降低年轻人犯罪率”,而原因是“他们真的不喜欢古典音乐”。

古典乐: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呢?

同样著名的还有弗罗里达州。2001 年,弗罗里达州的一个叫赫希的警察,在犯罪率很高的十字路口开始播放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虽然后来这个扬声器被拆除,但这个角落的犯罪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同样被点名表扬:“他们的音乐减少了反社会行为。”

大佬们实在是赶场赶不过来,美国安克雷奇市为了防止游手好闲的青少年和其他瘾君子在公园里捣乱,也开始安装扬声器播放贝多芬和巴赫的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这些行为,有专家表示抗议,比如评论家诺曼 · 勒布莱希特 Norman Lebrecht 就曾经评价这种策略:

“这在文化上是鲁莽的,严重贬低了文明的荣光。”

2.

不止古典音乐

对于古典乐迷来说,这是个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消息。

一方面:真就那么不好听吗?一方面:暗爽,狂喜,可以好好听歌了。

其实细究起来,被用来压制不良行为的,并不只是古典音乐。

2006 年,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个社区播放了美国抒情天王巴里 · 曼尼洛的音乐,以阻止青少年闲逛。因为他们总是喜欢播放一些诸如 doof(重低音节拍)之类的很吵的音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议员萨拉维诺夫斯基说:“不酷的音乐是让人们离开这个地方的一种方式。”

换别人早就摆脸子说你说谁不酷?结果巴里 · 曼尼洛只能说心态稳赢:“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流氓可能会喜欢我的音乐?如果这真的吸引了更多的暴徒呢?如果它能让他们脸上露出笑容呢?”

而巴里 · 曼尼洛之前,爵士音乐家 Bing Crosby 的音乐也被用来把十几岁的游手好闲的人赶出澳大利亚的一家购物中心。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用“蚊子”(the Mosquito)”来防年轻人:2010 年,华盛顿特区 Gallery Place 购物中心的业主安装了一种叫“蚊子”的装置,它会发出一种非常尖锐、沉闷但令人讨厌的哔哔声。

“只有 30 岁以下的人才能听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在安装之后,当地一个青年权利组织向人权办公室投诉该设备有“年龄歧视”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这个设备当然被拆除了。

无论是“感到不好听”还是“感到尴尬和不酷”,让年轻人感到不对的,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古典音乐本身,并不是它的旋律,走向,秩序...

让古典音乐发挥“驱赶不良行为“效应的,是它的社会属性。

毕竟任何空间播放音乐,都会重新定义这个空间,它是一个有着“自我认同”的地方。

音乐某种程度上,如今也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工具。对年轻人来说亦是如此:

你喜欢的音乐类型,和你的穿着、你和谁在一起玩,你是谁密切相关。如果这个空间里的音乐“不是你的型”,那么你就会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前王羽佳在钢琴演奏会上“黑脸”引发了广泛讨论:那些拿闪光灯咔咔拍照的观众,需要的并不是音乐,而是一种自我认同,购买的是一种在殿堂里聆听音乐的文艺属性 —— 但与此同时,他们又不能尊重这种表演的距离感,让人不适的就在此。

阿多诺说过了:“文化工业的产品使得广大公众时常心不在焉地听音乐,因此不可能认真去欣赏其中的旋律、和声、节奏、配器等方面的特质,留在听众记忆中的只有外在的音响现象,而非音乐的本质。”

能够降低犯罪率,还能够服务真正爱听古典乐的人,何乐不为。

参考资料:

  1. https://www.bbc.com/news/uk-england-birmingham-16307364

  2. https://slate.com/news-and-politics/2013/10/anchorage-town-square-park-why-do-cities-play-classical-music-to-drive-away-teenagers.html

  3.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06/jun/06/arts.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