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访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刘火城(引题)

国家级名师练就“茶香久远”(主题)

福建日报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许鹏飞 黄建和 文/图

一张华安玉制成的方桌上,放着一壶刚泡好的铁观音,汤色金黄通透、液态玉润澄澈、香气如花似果……在华安县仙都镇福建哈龙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火城正与客人品茶、洽谈。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公布了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名单,福建共有9人入选,华安铁观音制作技艺传承人刘火城榜上有名。

从初出茅庐的制茶学徒到远近闻名的工匠名师,是刘火城扎根在华安县的青山绿水之间,一路坚守锤炼真功夫,数十年如一日追求制茶技艺的极致化的成果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火城在察看茶叶情况。

承家学 精技艺

国家高级评茶师、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全国劳模……在刘火城的身上,有不少荣誉和标签。而今,他的履历上又增添了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的新身份。

“70后”的刘火城,是土生土长的华安县仙都镇人,成长在乡间茶园中,与茶为伴,自幼目睹祖父辈深耕茶行业。打小耳濡目染,刘火城凭着对茶叶的热爱之情,于1994年接过长辈的接力棒,埋头苦干从头学起,风雨兼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打拼创办茶叶企业“哈龙峰”,专注于做好铁观音生态有机茶这一事业。

工者善其事,匠者运其心。在他的心中,唯有守住传统才可提升——精准地把握杀青、揉捻、干燥流程,熟练掌握滚、抖、翻、炒“火候”,将质量标准融于制茶的每一个环节,眼观颜色、鼻闻香味、舌尝味道,一招一式,环环相扣,用工匠精神打造高质量的茶品。

同时,在品茶的道上,刘火城同步发力,从1996年获评“初级评茶员”起,而后10年不断进阶,于2006年获评“国家高级评茶师”,各乡镇的茶王赛上,不断出现他当评委的身影。

近年来,铁观音茶产业面临着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的低谷。他在苦苦找寻自己的出路,把心思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产品的品质上,创造自己的产品特色,注重突出铁观音茶的“色、香、味、形”,率先进行空调制茶工艺创新实验,这一创新改变夏暑茶制茶难题,并逐步形成独特的品评标准,为手工茶制茶作出突出贡献。

茶园 勤耕耘

茶树生长对于空气、土壤、水质、温度、湿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茶叶是有灵性的,做一泡好茶不简单。”在刘火城心里,制茶是一片叶子的情怀,只有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

2003年,刘火城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模式,突出“真生态、真绿色、真有机、真健康”绿色理念,投建3200亩“哈龙峰生态有机茶观园”。十几年来,刘火城以山水为怀,在茶园中耕耘芬芳,成为建设环境生态化、基地景观化、茶园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的有机生态茶观园的守望者。

同发展 共致富

追忆当年初入茶行业,刘火城真情流露出现今发展的幸福之情。他说,一开始挑着担子前往外县推销茶叶,边吆喝边卖,再后来跑市场,口袋里时刻揣着几十张名片,逢人就推销,上到浙江,下至广东。即使碰壁,也依旧满怀信心,拍拍身上的灰尘再出发。

刘火城觉得,一个人富不是富,大家富乡村振兴才能迈大步。刘火城奔走六大茶类产区,见贤思齐,虚心求教,学习进修,将所学知识融入华安发展实际,做好技术传承,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一代制茶队伍。他深入全县10多个茶叶专业村进行现场指导,邀请专家为茶农现场讲座,传授茶园管理、茶叶制作等技艺,带领当地村民种好茶、制好茶、卖好茶。

成为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刘火城认为,这份荣誉既是一份强有力的肯定,同样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职责。作为乡村建设带头工匠,让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令华安芬芳茶香飘向远方,他一直在路上。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