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推动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环节。

近年来,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主办的“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活动,让师生们在校园内即可感受到古典名著和传统戏曲的魅力,有助于赓续优秀文化传统,塑造具有审美素养的未来新人。

这篇由大学老师撰写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越剧青春版《红楼梦》走进常熟理工学院的具体案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更能去接近美、欣赏美,涵养“美丽心灵”,从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可谓是家喻户晓。1962年电影版越剧《红楼梦》,更是赢得了观众们的广泛赞赏,其精彩的诠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王文娟之外,单仰萍、何赛飞等越剧名家都扮演过林黛玉。

2016年,南京越剧团新排了青春版的《红楼梦》,该剧编剧和导演分别为徐进、卢浩,青年演员吉飞、罗佳佳和章琪、佘颖分别饰演贾宝玉和林黛玉,经过不断打磨,剧作更加成熟。青春版《红楼梦》历时100分钟的演出,让观众沉浸其中,回味无穷。下面,我们谈谈此剧的三个美学特征和师生们的观剧感受。

演出结束时演员上台谢幕 陈怡晗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出结束时演员上台谢幕 陈怡晗 摄

无视封建礼法,祈盼自主婚恋的精神美

为了突出爱情的主线,青春版《红楼梦》剧本舍弃了小说中的很多情节,甚至连传统越剧版里的“黛玉进府”“宝玉挨打”也去掉了。剧本围绕这对恋人写了六幕戏:“两小无猜”“共读西厢”“黛玉葬花”“黛玉焚稿”“金玉良缘”“宝玉哭灵”。故事突出了宝玉主动表白爱情的动人场景:或向她求香袋,或借《西厢记》之句暗示,或直诉肺腑。须知,封建社会的婚姻需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贵族之家尤其如此。正值青春美好年华,这种蔑视世俗、渴望爱情的心声深深打动了大学生观众,大家为宝玉冒失的表白一笑,也为其爱情受阻焦虑,更为生离死别忧伤。我们注意到,宝黛之恋主要不是体现为市井细民的烟火气,而是带有贵族少男少女的书卷气:二人或同读《西厢记》,或写诗题帕表达心曲,使得这种爱情更加优雅含蓄。戏曲倡导叛逆封建礼教的独立人格,首肯注重心灵契合的婚恋观。宝玉告诉心上人“好妹妹,你放心”,黛玉则说“我为的是我的心”,此种表白就是要求尊重自我,主张心灵相通,因而至今仍能打动当代青年,引起情感的共鸣,这是越剧美育育人的一个重要闪光点。

需要指出的是,读过《红楼梦》,有人会把宝玉看成整日无所事事的公子哥儿,把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看成无理取闹、矫揉造作。的确,他们并不完美,但是,我们应重点关注封建等级制度下青年人的精神苦痛。比如,黛玉渴望心上人的表白,但真的发生了,她又恼怒流泪,其实,这正是封建教育的结果。那个社会十分怪异,正常的自由恋爱被认为是见不得人的丑事,贵族之家男主人的花天酒地却似寻常,林黛玉的身上有传统因袭的重负,由此,人物才更加真实可信,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同时,宝黛之间,宝玉与焙茗、黛玉与紫鹃,都传达出真心相待、相互尊重的平等意识,无视男尊女卑的偏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曹雪芹借此呼唤着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精神之美的体现。观剧的大学生们会从中受到启示与思考,例如欣赏宝玉体贴女性的不易,有悲悯情怀,赞叹黛玉看轻富贵功名的不俗品质,从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这即是美育作用的体现。今天,人民的生活物质丰富,心情舒畅,男女平等,婚恋自由,观剧会使大学生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美好的时代,从而更注重人格修养,看重精神追求。

第二幕“共读西厢” 陈怡晗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幕“共读西厢” 陈怡晗 摄

唱词优美含蓄,对话彰显性情的语言美

越剧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其婉约典雅的风格不同于豫剧、秦腔等北方剧种。青春版《红楼梦》的唱词,有的语言直接来自小说原著,如黛玉所唱“花谢花飞飞满天”“质本洁来还洁去”;有的是老版越剧的唱词,如“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有的应是青春版剧作者的精心设计,如在黛玉叹息“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后,增加了一句“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十分精彩应景。在第二幕“共读西厢”里,背景合唱部分的唱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多情万种醉春风。并肩重把西厢读,引得彩蝶双飞舞花丛。”春暖花开,借景抒情,烘托了他们人生的脱俗与美好,委婉点出了贵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又强化了这种书卷气爱情的特点。在第五幕“金玉良缘”里,宝玉揭开新娘子的红盖头,发现却是宝钗,大失所望,这时袭人、凤姐、薛姨妈等轮番告诉他“你娶的是宝姑娘”,试图用语言的重复迫使他接受现实,宝玉先是放慢了语调,“宝——姑——娘”,又高声连问了三次“为什么”,以此表达怨愤,之后直接揭露,“老祖宗骗我假成亲,宝姐姐赶走我心上人”。这些语言设计环环相扣,很有艺术效果,大学生们被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吸引,看得津津有味,不时鼓掌,为剧作者的用心构思而心悦诚服。

越剧用美的语言和表演来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戏曲之美,这种美育教育让同学们印象深刻。观众的审美体验,不仅限于视觉,还与听觉有关,与案头单纯阅读小说又不相同,使得大学生对古典名著的理解更加形象了。因此,这种“戏曲进高校”的巡演活动应当坚持下去,可使大学生近距离了解越剧,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并有利于剧种的传承工作。

第三幕“黛玉葬花” 周佳怡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幕“黛玉葬花” 周佳怡 摄

注重细节刻画,用心服装道具的艺术美

传统戏曲十分注重唱词与演唱功夫,甚至比道白更为重要,也更考验演员的功力,所以看戏有时也称听戏。宝玉的唱腔时而细腻缠绵,时而开朗明亮;黛玉则是优雅安静,细诉心事。

细节刻画有两种情形。首先,与物件(即道具)有关。例如,那块通灵宝玉,挂在胸前就意味着身在红尘,摔玉而去即是离家出走。与“金”不同,“玉”具有丰富而美好的内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小说里有“至贵者宝,至坚者玉”之句,可见,曹雪芹在名字里就赋予了二人抗争世俗的坚强意志。美学家宗白华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泽,但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黛玉手中的题诗之帕、花篮与花锄,都是细节,表明她独特的人生追求。试想,有谁会去关注春末四处飘零的花瓣呢?这花瓣就象征着黛玉孤苦无依的命运,暗示了其悲剧结局。细节刻画能够增加故事的真实感,也与人物性格和结局息息相关。其次,细节刻画还与演员丰富的表情有关。青春版《红楼梦》里,难忘的是宝玉成亲时演员罗佳佳表情的多变:先是喜悦(认为娶到了心上人),然后是不解(为何不让我揭开盖头),又变为喜悦(众人劝说有理,不能惹妹妹生气),之后是惊讶(突然揭开,发现是宝钗),接下来是疑惑(拿蜡烛来照,以为自己看错了),然后是哀求(给祖母磕头,希望娶到黛玉),之后是悲伤(祖母和母亲不为所动,非常痛苦),最后是恼怒(听宝钗说黛玉已死,决然离开)。罗佳佳外形俊朗,女扮男装没有违和感,表演富有层次,得到了大学生们的肯定。

此外,青春版《红楼梦》人物的服装设计也十分用心。宝玉的服装颜色多变,代表人物内涵的多面性。出场时服装以红色为主,写其活泼的性情;拜堂时婚服是大红,且上面有牡丹花的图案,暗示家长们希望他生活富贵;还有诉肺腑时着装的淡黄色与哭灵时的白色。黛玉的服装则以淡粉色、蓝色为主,蓝色本就有忧郁之感,表明淡雅脱俗的性格。我们注意到宝黛二人的衣服上都绣有竹子的图案,令人想起潇湘馆前的翠竹,这暗示他们都具有宁折不弯的品格,的确是知己。演出时舞台灯光的色彩也多有变化,从道具来看,“共读西厢”的石头布景,说明他们心如磐石的叛逆性格。从“金玉良缘”婚礼现场道具的布置来看,中间是新人所坐的长方形床,舞台的左边是两个带有靠背和扶手的座椅,中间是方形的放茶具的小桌子,右边是圆形的大桌子,桌边有几个小圆木凳。这场戏道具多样且有变化,是因为出场的人物较多。而且,随着剧情的变化,人物也在经常走动,使得画面并不呆板。例如,薛姨妈本来坐在圆桌那里,为了劝说宝玉来到左边座椅一侧,而宝钗原来坐在床边,不堪被宝玉拿烛台来照,于是向前来到圆桌边。舞台富有变化,观众感到生动活跃,认为表演与舞台设计十分认真,这样看戏的兴趣就更加浓厚。

第四幕 黛玉焚稿 夏琪劼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幕 黛玉焚稿 夏琪劼 摄

掌握语言美与艺术美,对本科院校的学生也十分重要,有利于提升语言表达与审美鉴赏能力,很多同学平时参加朗诵、演讲、辩论等活动,也是如此。大学生如果懂得一些戏曲表演知识,甚至能演唱其中的片段,那就是有才艺了。琴棋书画都是特长,博览群书又多才多艺的毕业生会在职场上有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不能把业余时间都花费在打游戏和刷抖音上。高校与有关部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很多条件和机会,同学们应当加以利用,积极参与活动。戏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这样的演出,会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除了上面谈到的三个方面问题,演出现场的气氛也非常热烈,越剧青春版《红楼梦》得到了常熟理工学院师生的欢迎和喜爱。

显然,这是一次美育浸润江苏高校校园的成功实践,校领导的重视,团委的成功组织,无疑强化了美育育人的功能。有的同学认为,既然越剧送到了学校,不看比较可惜,因此相约一起进入剧场。观剧过程中,有的频频拍照,有的录一段视频,纷纷发在朋友圈。我们看到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多位老师都来了,有季玢、王小龙、蒋东玲教授,邓根芹老师则带着父母一起看戏,因父亲身体不好,他推着轮椅走进剧场,这一幕印象很深。

季玢教授主讲现代文学课程,她在微信里写道:“此剧被冠以‘青春版’,明显受到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启发,蕴含着创作团队的热切期盼和美好愿望。《红楼梦》本身讲的就是大观园里的青春故事,一清如水的爱情。‘青春’‘爱情’是作品的主题和灵魂。因此,在古老剧种式微之时,制作团队希冀借助《红楼梦》,通过青春灵动的新时代大学生,将古老剧种越剧的青春唤回来,将传统文化的青春唤回来。青春的回归和坚守是极其艰难的,但艺术工作者们有着‘不信青春唤不回’的执拗,乐此不倦,令人敬仰。”蒋东玲教授主讲古代文学课程,她认为:“在近日的‘戏曲艺术进高校’文化活动中,南京越剧团为我校师生倾情奉献了一出青春版《红楼梦》。该剧是文学经典和戏曲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串联起五个经典折子戏场次。担纲主演的是尹派和袁派的新生代优秀传人罗佳佳和佘颖,在流派艺术上得到了王君安、陶琪等越剧名家的悉心指导,声腔醇正,做功洒落,表演契合人物性格和形象气质,大段经典唱腔极富抒情性。深情柔婉的越韵很快将观众带入了宝黛的爱情世界,沉浸其中,与人物一起欢笑,一起叹惋。以戏曲艺术为媒介来沉浸式解读文学经典,为大学生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尝试。”两位教授的看法非常精彩专业,对此次演出评价很高,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大学生观众也很喜爱此剧,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23班的三位同学很有体会。李琼同学认为:“当我看到这次越剧表演时,真觉得情深妙慧的宝玉和多愁善感的黛玉从书中走出来。无论是‘共读西厢’的嬉笑怒骂,还是‘黛玉焚稿’的凄恻,‘金玉良缘’的满目荒唐,都极具感染力,牵动人心。”刘雪娇同学说:“红楼一梦唤浮生,这次越剧的红楼演绎,让宝玉和黛玉的形象跃然纸上,可谓惟妙惟肖!在知道演员们也只是十八九岁的同龄人时,更是感慨不已。”卢颖曦同学说:“这次观戏,是一场文学与戏曲的碰撞,让我对文学经典与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它们不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作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出现在眼前,一颦一笑皆有万般思绪。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观赏到这样的作品。”

其他学院的同学也踊跃给团委发来观后感。商学院金融221班戴僖同学写道:“这次越剧《红楼梦》的演绎,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圈层的展现,本来对越剧不大了解的我,也在这次观赏之后喜欢上了悠扬婉转的越剧唱腔,希望有更多的此类活动在学校里开展!”生物工程专业231班毛云烯同学说:“越剧版的《红楼梦》是一场视听盛宴,它以精湛的演技、优美的唱腔和华丽的舞台效果,将这个经典的小说呈现在观众面前。观看后,我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越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喜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31班徐守璐同学十分欣赏宝黛形象:“黛玉的真性情,她的敢爱敢恨,她的勇于付出,更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表露无遗,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追求真爱;宝玉的特立独行,他的反对功名利禄和仕途经济,他的待人和善,他的对女性的尊重和关心,都让我又敬又爱。两人最终以悲剧结尾,在情理之中但又在意料之外。演员的演技唱功,场景布置及配乐,样样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看完久久不能平复。”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说不尽的巨著《红楼梦》,唱不尽的青春越剧情。作为越剧舞台的经典之作,此剧已经深深地刻印在了观众心中。演出结束时有一幕记忆犹新,当主持人——商学院的张徐翊同学说,大家可以上台和演员们合影,立刻就有30多名同学跑上了舞台。作为常熟理工学院的老师,衷心感谢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的精心安排,也非常感谢年轻的演员们与幕后职员的辛苦付出,让我们在这个深秋,在美育氛围中感受名著与戏曲的魅力。期盼下一次活动再进校园,希望有更多的大学生成为戏曲的忠实观众。

愿高校与戏曲界携手共进,做好美育育人工作,愿我们一起为之努力!

(作者王菊艳系常熟理工学院原师范学院副教授;王任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