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辽源矿工墓的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发挥矿工墓社会教育功能,吉林省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宣教部主任刘宏颖女承父业,接班成为“护墓人”,在文博一线一干就是20年。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究红色文化宣传的新路径,使矿工墓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更加深入人心,社会受众近3万人。被吉林省文物局评为“先进个人”,入选“吉林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护历史 深入挖掘红色精神内涵

2003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她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跟随父亲刘玉林来到了辽源矿工墓,当起了讲解员。从此,刘宏颖和文博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工资低、环境差,没有人愿意到这里工作,陈列馆里只有5个人,馆长刘玉林、3名保安,还有刘宏颖,馆内业务性工作都落在父女两人的肩上。2006年,父亲退休,刘宏颖继续坚守在保护辽源矿工墓的岗位上。她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在担任讲解员的同时,还负责文秘、档案管理及人事劳资等多项工作。很快,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刘宏颖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陈列馆里扎下了根。

为解决工作中遇到考古专业的难题,刘宏颖进修了吉林大学的文秘本科及考古专业本科,并取得了学士学位。作为文博方面的专业人才,刘宏颖被邀请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文物普查中,她和男队员一起爬山、下河、穿树林寻找遗址,测量定位,记录信息。根据自己在普查工作中的实际感受,刘宏颖撰写了文章《激情在三普中燃烧》,这篇文章被收录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刊《三普手札》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辽源全面启动后,刘宏颖又担负起馆内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整理录入工作。矿工墓陈列馆有可移动文物藏品230件,文物数量虽不算多,但是整理录入工作都需要她一个人来完成,且绝大多数藏品为矿工遗骸,操作起来难度非常大。面对困难,她求教专家,化解难题,将馆藏文物进行了重新整理、编号、拍摄及后期录入,完成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2017年,刘宏颖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编撰出版了《历史见证殖民劫难——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文史志》一书。这是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自1964年建馆以来出版的第一本专著,也成了研究辽源城市兴衰史及矿业变迁史的专业书籍。为了更好地保护矿工遗骸,她刻苦钻研,积极参与吉林大学承办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吉林省辽源矿工墓日本侵华时期‘万人坑’遇难者遗骸的法医考古学研究”。2021年8月,该项目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鉴定为“优秀”等级。

守正创新 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辽源矿工墓的历史蕴涵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身为宣教部主任的刘宏颖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究红色文化宣传的新路径。在坚持阵地宣传的同时,为更好地发挥辽源矿工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让文物活动起来,讲好红色故事,她组织策划了“以史为鉴,共筑中国梦”大型历史图片展。该图片展从大纲编写、历史图片筛选、讲解词撰写到联系广告公司制作及外出巡展的地点选择,样样工作她都是亲力亲为。为了达到最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她不辞辛苦,跑遍了市区内所有中小学校联系巡展工作。她还利用清明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特殊节点,组织各类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及图片展,深入到社区及广场进行巡展,使矿工墓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更加深入人心,社会受众近3万人,在辽源掀起爱国主义宣传的热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很朴实地说:“我只是想把矿工墓保护好,让更多的人了解矿工墓的历史,让人们从苦难的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这是我毕生的事业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