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品牌故事

第二章 品牌故事

积善余庆 和气致祥

七、凌云塔的前世今生

平江凌云塔原在平江县城西的严家滩大桥头的黄甲山上。据清同治《平江县志》记载:“在西城外黄甲山,道光十年,邑绅黄德复、张光前、张先陛、陈士典、彭经维、黄道凝、洪师麒等,倡议醵金修塔购地,兴工拓土丈余,适得宋塔旧基碑,据确凿比因,众费难齐,仅建基址,至二十八年,邑绅凌星曜偕侄文奎兄弟捐修。高八丈有奇,约费三千金,号曰‘凌云塔’,邑教谕郑煐有记。”

另清同治《平江县志》卷四十七人物志:“凌星曜字九思,徒步起家,积而能散,遇岁歉,邑令筹建义仓,首输谷千石,又独力修建城西黄甲山宝塔,培合邑文风,兼助乡会试宾兴费,自道光丙午迄咸丰戊午,阅四科乡试,人助三缗会试十倍之,咸丰壬子,大吏檄修县城,星曜首捐三千金,工未举,粤逆犯长沙,邑令得移此巨欵,募乡兵守界,县境获安,又甃修西门石路五里,由守禦所千总职受四品,封赠阶二品”。

凌星曜侄凌云槎号文奎,乃启明女校创史人凌容众的嫡亲叔父,覃恩诰授通奉大夫,官知府衔湖北德安府,祖居南乡清水金华台,自清水凌氏三堂分家后,迁甲山建有庄居趣园豪宅,与友李元度交往甚好,道岩九老题名有诗:“几人出处关青史,半刺功名感白头。”

清同治《平江县志》卷五十三艺文志载有《凌云塔记》。 凌星曜题塔名“凌云”。

凌云塔曾是平江最大最高一座宝塔,历清代、民国、新中国,耸立江上百余年,感叹沧桑世事,历尽风风雨雨。由于特殊原因一九七三年凌云塔被拆毁,塔砖被运到河对面修严家滩水轮泵。塔只剩下麻石基脚,麻石条子有的丈多长,那时大多数部门和单位都挖建防空洞,帆运社后改水运公司,用船把塔基脚麻石运去修防空洞。帆运社的防空洞位置在老汽车站对面的城东批发市场,批发市场的地方旧称张家塘。

凌氏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尊奉姬康叔为得姓始祖。五代后晋年间(公元936年-947年),凌氏迁平始祖、江左丹阳县(今江苏镇江)北城花井桥尚书堂人凌翛,字修然,以贤良及第任官平江县丞,至宋建隆元年(宋朝第一个年号,公元960年)任满解组后,因乐平江清水山水之胜,遂家于斯。平江凌氏基本属于修然公这一支。

修然公传至十五世时,平江凌氏衍分为九大房,即西门房、清潭房、新街坳房、三犊源房、清水房、芭蕉源房、塔头房、杨树源房、豪家庄房,主要分布于城关、三阳、瓮江等3个乡镇,居住相对集中。其祠堂原在县城西街新官坳,嘉庆间建,“形势壮大,规模弘厰,为各姓所稀有”,后毁于战火,近年重建于瓮江镇晋平村。

雍乾间第二十八世辉廉生煌裕、煌行、煌仕、煌仁、煌仔五子。清中道咸年间,平江凌氏九大房中的第三房(即新街坳房)突然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其中凌星曜,煌行公第六子,字其中,号九思。世居清水桃花岭。少时家贫。年十六,随长兄谟和到县城做生意,以“述性敏捷”、“善封殖”而致巨富。发家后“积而能散”,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重金延请名师,督课子侄。又急公好义,与侄子云槎兄弟等慨捐义谷一千担,以救济贫穷灾荒;与侄文奎兄弟重修县西凌云塔,震慑水口,提升平江文运指数(旧时传说,汨水绕平江县城而过后,自严家滩顺流而下,水口不紧,文气泄漏,至平江元明以来文运不昌,科举及第者甚少);并出资助力本县学子赴考,解除贫困学子的盘费之忧,以壮行色。

凌星曜去世后葬于清水楠树洞,其墓今尚在。按照其碑文记载,凌星曜有四男五女,其中长女适吴,考吴氏族谱当为吴光岳续弦。

另据清同治十三年夏六月《增修平江县考棚记》,凌棠卿名文芾,光禄寺署正衔。按照凌星曜墓碑文记载,凌三子文芾,诰授政资大夫花翎候选知府。此文芾当为庆春祥创始人。文芾子凌盛熺光绪戊子科中举,凌盛熺,字鸿翥,号鉴清,别号鉴园。中举后,先在北京做内阁中书之类的小官,后以道员衔官南京等地,颇受上司器重。再调北京法部任职。清亡,居汉上,以绘画自乐,所绘清奇苍润,深受时人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