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涉及钢铁、炼油、水泥及合成氨等行业。并对以上4个行业提出了明确的节能降碳目标,2024—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在钢铁、炼油、水泥及合成氨行业合计节能约32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8400万吨。

不久前,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要通过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以及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领域节能降碳行动,在2024-2025年两年内完成节能量约1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2.6亿吨的目标。

国家进一步加快推进节能降碳行动的背景是“十四五”前三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两个约束性指标下降幅度不及预期,如果要如期实现“十四五”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那么2024-2025年我国节能降碳的任务将会无比艰巨。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下降为何大幅不及预期,推进节能降碳工作应从哪些行业和地区入手,值得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IC

能耗和碳排放较快增长的背后是稳定经济的考量

节能降碳是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意味着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能源尤其低碳能源的利用效率,但在能源技术突破或能源转型进展遇阻时,节能降碳可能会让经济发展或产业发展压力加大。

“十四五”以来,我国经济遭遇较大的下行压力,尤其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服务业领域,这导致占我国经济比重过半的第三产业增长乏力。但与此同时,我国能源和电力消费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这背后除了煤炭保供、电气化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疫情冲击下,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动荡加剧,我国加大了对能源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的生产保供重视程度,通过加大对能源化工和制造业的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GDP增速长年高于工业和制造业增速,2020年后,在服务业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工业和制造业成为带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2021年两年,我国GDP增速低于工业和制造业增速,其中,2021年GDP增速更是低于制造业增速近3个百分点。相比低能耗低排放的服务业,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往往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重点领域。这可能是“十四五”前半程我国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进展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IC

中西部地区重工业领域是节能降碳的重点发力方向

2023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进展滞后于预期,并相继约谈了湖北、陕西、甘肃、青海、安徽、广东、重庆等省(市)的节能主管部门。

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是此次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降低不及预期的集中区域。近年来,中西部地区正在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偏重产业,加快推进自身工业化进程。同时,我国能源工业和新能源制造业等产业发展也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可能也是中西部地区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从产业角度看,此前《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提出,推动钢铁行业、石化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和建材行业节能降碳行动,2024—2025年,以上行业合计节能75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20200万吨。此次,国家发改委也特别针对钢铁、炼油、水泥及合成氨等行业出台专项节能降碳行动计划。

以钢铁为例,作为工业和制造业的基础原料,钢铁行业是我国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来源,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以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10190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近年来,虽然房地产投资减少了对钢铁的需求,但我国钢铁产量基本维持在10亿吨左右,这说明我国其他工业制造领域正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势或经历产业扩张,其中,可能包括新能源产业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

从产业的地区分布看,我国钢铁产能主要集中在河北、江苏、山东等东部地区,按照此次节能降碳行动计划,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的生产地区将面临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这也意味着该地区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将面临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IC

节能减排需要加强电价碳价协同,畅通成本传导机制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提出要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测算,在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三年,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约7.3%,节约化石能源消耗约3.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约9亿吨。

由此可以看出,这距离“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设定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5%和18%目标相差较大,2024-2025年我国节能降碳任务艰巨。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节能减碳工作需要在较低的经济成本下进行,也不能影响正常的产业活动和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成本约束和传导机制。

首先,应将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尽快纳入全国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对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成本约束,由此倒逼钢铁生产企业加快自身设备改造或能源转型步伐,推进节能降碳进程。此外,还需完善电力市场价格机制,取消高耗能行业的价格优惠,并实施分时电价政策,通过电价机制改变高耗能企业的用能用电行为。

其次,应畅通生产和消费段的价格传导机制,让电价和碳价的成本变动可以影响到用户侧的消费行为。如目前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电力企业碳配额履约成本便无法向下游用户有效传导,扭曲了市场用电的价格信号,不利于激发用户的节能降碳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IC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