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考量,也出于实现专业理想的美好愿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开春,天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大四毕业生杨越琳来到上海,对长宁区新华路639号的一座艺术花园展开了城市更新的设计调研。她的设计作品取名为“场景的力量”,并在日前举行的“人才汇聚时尚之都 青春创意点亮长宁”2024全国联合毕设“长宁行动”成果展上展出。

全国联合毕业设计“长宁行动”由长宁团区委联合东华大学团委首创,邀请海内外设计类大学生到长宁区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打造“长宁出题,海内外学子答题”的联合毕业设计模式。今年的全国联合毕业设计“长宁行动”涵盖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城市文化与商业美陈、品牌与包装设计、数字艺术设计等4大类38项主题。最终,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历经选拔,在程十发美术馆内举行的“毕设之星”颁奖仪式上现场答辩,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好选题犹如一颗种子,毕业设计时期是大学生从校园踏入社会重要的衔接和过渡阶段。”杨越琳介绍,新华路639号绿地花园设计项目的出题人是上海水石建筑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整个基地面积约2600平方米,包含环境改造、建筑改造等内容。今年4月,小杨第一次踏足这片街角花园,在连续3天的实地调查过后,用近2个月的时间为项目地块进行了整体规划。

设计过程中,她参考了上海近年来的城市更新以及社区营造经验,详细研究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生境花园、公共座椅以及儿童友好、宠物友好环境建设的成果,并结合自身专业,为新华路这一上海市中心的历史风貌街区设计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景观更新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越琳的作品设计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越琳的作品设计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城市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势必会出现放缓的现象,这是城市演进过程中必经的考题,而城市更新恰恰能成为解题之道。”杨越琳说,毕业季惯常伴随着求职季,虽然自己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的研究生,但是也同步关注着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等领域的产业发展,既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考量,也出于实现专业理想的美好愿景。“建筑设计领域已经从之前的建造高楼,逐步过渡到更亲近人民需求的城市更新和改造,其实这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转型契机。”

杨越琳的作品设计图   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越琳的作品设计图 受访者供图

成果展现场还发布了全国联合毕设“长宁行动”聚能增能计划,长宁区将牵头为设计专业毕业生提供党建联盟加持、就业创业服务、大咖赋能指导、人才安居保障等四方面的综合服务。长宁区的上服新谷T-STAR园区、西区电信、程十发美术馆、马克沪、海胆无线、精英博蒂国际集团等单位成为全国联合毕设“长宁行动”的首批实习实践基地,将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毕设实践机会和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从长宁团区委获悉,今年全国联合毕业设计“长宁行动”在长宁区与东华大学建立区校共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校地联合、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具体包括,引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等国际院校的专业力量加入,开设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系列工作坊,为大学生展示数字设计领域的前沿发展。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安徽大学、东华大学等37所高校的导师动员114名应届生参与,为长宁集聚海内外优秀设计青年、发展时尚创意产业搭建平台。

在程十发美术馆的下沉式广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们还摆起了“晒创意市集”,向专业观众和来往市民展现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

活动现场,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古北市民中心、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展示馆、新泾镇绿八居民区生境博物馆、上海黄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成为长宁区校共建“校门口的思政实践基地”,助推长宁区与东华大学持续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活起来、潮起来”的系列思政大课,并借助全国联合毕业设计“长宁行动”等项目,打通在校设计人才“吸引—参与—留下—贡献”的选育链条,助力长宁打造青年人才的“向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