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在解放军如潮的攻势下,南京宣告解放,国民政府迁往广州。

虽然形势已经极为不利,但国民政府在南迁时,还是向各国驻华使团进行通知,希望他们可以一同前往。

于是,时任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等外国使节,带领着各自人员前往广州。然而,作为国民政府多年来最强有力的国际伙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选择了留在南京。在他的带动下,其他西方国家的使团,也纷纷进行仿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徒雷登

几个月后的8月2日,一架美军运输机停靠在南京机场。73岁的司徒雷登站在机舱门口,向几名解放军军人挥手道别。看到对方没有什么反应,这位出生在中国的美国老人,默默走入机舱。随着飞机升空,司徒雷登就此告别中国,再也没有回来……

那么,司徒雷登在南京解放后,为什么选择留在这里?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呢?

时间回到渡江战役发生之前。1949年2月3日晚,司徒雷登接到了一封来自北平的电报。

彼时,北平已经和平解放,解放军部队刚刚接收了这座历史名城。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布在电报里说,根据新任市长叶剑英签署发布的《布告》,原驻北平的各国领事馆人员,不能再享受外交人员的待遇,只能作为普通侨民。

不仅如此,柯乐布还说到,在当天上午,北平举行了隆重的部队入城式。这些部队特意从外国领事馆区东交民巷那里穿过,美方人员透过窗户,清楚地看到了队伍里那些大炮、坦克和装甲车,几乎都是崭新的美式装备。

司徒雷登看了这封电报,内心五味杂陈。这段时间以来,看到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连续失败,身为美国驻华大使的他,和很多人一样非常吃惊。

事实上,在1948年下半年时,随着解放军连战连捷,司徒雷登便意识到中国极有可能发生巨变,共产党将建立新的政权。

而在中共的领导人里,这位美国大使最为熟悉的,还得是周恩来。几年前美国将军马歇尔来华调解国共军事冲突时,司徒雷登结识了这位风度翩翩的红色革命家,对他印象很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和司徒雷登

于是,考虑到当前的形势,司徒雷登在此期间开始给周恩来写信,先后写了三封。信里表达的,是美国方面想要同中共之间建立联系。

然而共产党方面,对此却没什么回应。想来,当时正值战事紧要关头,党中央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军事斗争上,对这位美国大使无暇顾及。

就这样,司徒雷登目睹着解放军继续攻城掠地势如破竹。4月20日,渡江战役爆发。仅仅几天之后,这座都城即告失守。

面对国民政府希望自己南迁的要求,司徒雷登没有接受。他深知旧政权大势已去,到了作出改变的时候了。

与此同时,中共方面也开始考虑起一系列外事问题。这天深夜,周恩来从北平城里返回香山,来到双清别墅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这其中,就有南京解放之后,对没有前往广州的外国使团们,如何处理的问题。而里面最重要的,自然是之前多次来信的司徒雷登。

经过商量,党中央决定派一位外事干部前去南京,主持当地军管会的外事工作。

一番挑选后,时任天津军管会外事处主任的黄华浮出了水面。他不仅工作能力出色,还有一个身份:燕京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华

而燕京大学,正是由司徒雷登一手筹办的。不仅如此,他还长期担任过这所学校的校长。

不仅如此,当年黄华在燕京大学就读时,有一位名叫傅泾波的同班同学。傅泾波的父亲同司徒雷登熟识,两家人的关系非常亲近。后来,傅泾波长期协助司徒雷登的工作,亲如父子。

5月7日,刚被任命为南京市政府外国侨民事务处处长的黄华,与老同学傅泾波见面了。

此时的两人,一个军装在身,一个西装革履,时间在彼此身上都留下了印记。简单寒暄后,傅泾波向这位老同学说明了司徒雷登的情况:这一年多来,司徒大使已经逐渐了解到自己之前对国民党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因此,我们是不能过分责备司徒雷登的。”傅泾波说道。黄华听了,没有作什么表示。

然后,傅泾波又提到了之前签订好的《中美商约》。他告诉黄华,司徒大使说,这一过去签订的商约,可以加以修改。

1946年11月4日,这一全称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商约签订。当时,蒋介石为了争取美国的援助,在条约中给了美方很多便利。

傅泾波接着说道:“这次国民党撤退之前,何应钦希望司徒雷登迁往广州,但他却决定留在南京,目的就是希望有机会同中共方面进行接触,建立联系。这一点,已经获得了艾奇逊国务卿的同意。现在他得知了你来南京的消息,非常高兴,很盼望和你见面。见面的时间地点,都可以由你来定。”

傅泾波还向老同学表示:“现在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时期。能在老校长手中完成,比换一个新人好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徒雷登和傅泾波

最后,傅泾波强调了司徒雷登的诚意:“为了促进中美外交关系,老校长按下了贵军进入其私宅及其他的事,都不提了。”

原来,之前的4月25日,攻入南京城的35军一名营长,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擅自闯入司徒雷登的住宅,引起了一场外事风波。

听到这里,黄华不紧不慢地开了口:“美国援蒋政策造成中国人民损失重大,现在怎么能期望人民恢复对他的好感?空言无补,首先需要美国做更多有益于中国人民的事,才能逐步取得中国人民的谅解。至于司徒雷登,他是美国派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外交使节,人民政府不承认他的大使身份。会见的事嘛,考虑以后再说。”

两位老同学这次会面结束后,黄华立即电告中共中央,请示下一步的做法。

在毛主席和周恩来的指示下,黄华以私人身份,前往司徒雷登的住处,见这位当年的老校长。

一阵寒暄过后,黄华首先询问了前不久发生的解放军“入宅事件”,司徒雷登便将当时的情况平静地叙述了一遍。

听完之后,黄华告诉司徒雷登:“在军管期间,解放军有权进入一切可疑的中外居民住宅里检查。在没有同新中国建交之前,原外国使节不再享有外交特权。但作为外国侨民,我们会保护你们的安全,请你放心。”

接着,在谈到承认新中国的问题时,司徒雷登提出了美国方面的标准和条件:一、中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尊重国家间签订的条约;二、新政权必须要得到人民的完全拥护。如果达不到这些标准,美国和其他国家只能等一等。

接着,这位美国大使指出,美国已经决定停止援助蒋介石方面,他个人也已建议将上海存放的粮食、棉花等援助物资,等上海解放后移交给中共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徒雷登

黄华对此回应道:“这些粮食、棉花等物资,我们当然要直接从国民党手中接收的。我们不接受美国的物资。”

与黄华的这次会面结束后没多久,司徒雷登又让傅泾波转告对方,自己准备在7月初回美国,希望回国前再见一次面。

6月3日,毛主席同意黄华与司徒雷登再次会面。于是,6月6日,黄华约司徒雷登和傅泾波前往南京外事处,进行第二次见面。

司徒雷登首先告诉黄华,自己准备在6月中旬,带傅泾波前去上海,向那里的美国商人和教会人士,介绍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并听取对方的意见。

接着,这位美国大使谈到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黄华告诉他:“新中国希望同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但是,外国政府尤其是美国政府,必须停止对国民党逃亡政府的援助,并断绝同他们的关系。”

对此,司徒雷登阐释道:“各国使节留驻南京,而仅仅派代表去广州这一举动,已经表明了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如果今后国民政府再从广州迁往别处,美国代表将不会随行。但是,现在新的中央政府还没有成立,所以没有承认对象。并且,国共各自占领一部分地区,按照国际法,美国还不能断绝同旧政府的关系。等到产生了为中国人民所拥护的民主政府,并且这个政府证明了愿意并有力量担负其国际义务时,问题便会自然解决。”

之后,司徒雷登提到:“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是消极的,更积极的办法是运用美国自由贸易和经济援助,使中国走上工业化道路。作为个人,我希望中共今后,尽量吸收一切民主开明人士,来参加新政府。”

听了这话,黄华立即驳斥道:“本国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道路。政府人员问题属于内政,不许外人干涉。”

就这样,双方的第二次会面,在略显紧张的气氛中结束了。后来,司徒雷登对此回忆道:“会谈是坦率的,几乎不时越出中国人的一般礼节。但对方对我十分友好,并以各种不拘小节的方式,表达了他个人的友好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徒雷登

但司徒雷登又说,自己感觉到他当年的这位学生,“已经完全赤化了”。

在与当年的学生见了两次面后,司徒雷登对会面成果不是很满意。他开始寻找机会,希望能直接和毛主席或周恩来见面。

正好当时他的生日快到了。往年的这一天,司徒雷登都是在燕京大学度过的。于是,他借着这个由头,给时任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想回燕大过生日的意愿。

与此同时,美国副国务卿来电,提出希望司徒雷登返回美国前,最好能前往北平,同周恩来见一次面,来了解中共最高层的意见。

很快,傅泾波找到了黄华,向他转达了司徒雷登的想法:希望能在回美国前去一趟北平与周恩来会见,顺便看看燕大。

黄华将这一情况,向党中央进行了汇报。党中央经过研究,同意司徒雷登去北平,但要求通过非官方联系,由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出面,向这位美国大使发出邀请。

得知中共的态度后,司徒雷登喜出望外。接着,他又通过傅泾波转告黄华,提出自己的两点希望:一、由中共方面主动向自己发出邀请;二、乘坐美军飞机前往北平。

6月30日,就司徒雷登来北平一事,中共中央向南京市委发来电报,做出了具体指示:“我们系准许司徒雷登去燕大一行,彼希望与当局晤面事亦有可能。因此,两事均为司徒雷登所提出,绝非我方邀请。……司徒及傅如来北平,只能挂一卧车,派人护送,不能许其乘美机来平。如司徒雷登借口不乘美机即无法赶回华盛顿,可置之不理……”

与此同时,作为美国政府的官员,司徒雷登就前往北平一事,向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去电报。在电报中,他将此行称为“将是富于想象力的,是一次大胆的行动,表示美国对改变中国的政治趋势,持坦率的态度,可能对今后的中美关系,产生有利的影响”。

但司徒雷登还表示,此行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可能会在美国国内引起批评,而使国务院为难;并且美国大使前往北平,会极大地提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国内外的威望。

收到这封发自中国的电报后,艾奇逊没有擅作主张,而是提交给了总统杜鲁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鲁门

就在杜鲁门对此事权衡再三,难以做出抉择时,毛主席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表示新中国将实行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政策。

美国方面看到此文后,感到非常恼火。很快,司徒雷登便接到艾奇逊发来的电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访问北平。

8月2日这天上午,南京一片雾蒙蒙的景象。一架美军运输机,正在南京明故宫机场,等待着司徒雷登的到来。

司徒雷登向跟随自己而来的几名南京市军管会工作人员挥手道别。见对方只是看着自己不予理睬,自讨没趣的司徒雷登走进机舱。随着飞机升空,这位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的老人,永远告别了这片土地。

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于杭州。他的父母,都是早期前来中国的美国传教士。

1904年,司徒雷登带着妻子从美国回到杭州,跟随父亲前往中国很多地方布道,成为第二代美南长老会传教士。

1918年,美国南北长老会下令让司徒雷登在中国筹办一所综合性大学。第二年春天,他担任新创立的燕京大学校长。作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培养出了冰心、冯友兰、钱穆、顾颉刚等众多杰出人士。

1949年8月离开中国返回美国后,年过七旬的司徒雷登开始远离政治。不久之后,他罹患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和失语症。

1962年9月19日,因心脏病突发,司徒雷登在美国华盛顿去世,享年86岁。

司徒雷登生前曾说:“与其说我是美国人,不如说我是中国人。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很深的感情。”在他的遗嘱中,表示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燕京大学。

1986年,继承了燕京大学衣钵的北京大学,向傅泾波发去公函,表示同意将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在燕园临湖轩。

没想到的是,就在事情即将办成时,突然遭到了一些人的联名反对。最终,此事被暂缓办理。

20多年后的2008年11月17日,在司徒雷登去世近半个世纪后,他的骨灰终于被下葬中国,虽然并不是他最希往的燕大故园,而是出生地杭州。

参加这场骨灰下葬仪式的,有7名80岁左右的燕京大学校友。其中的一位,至今记得自己参加新生入学开学典礼的那天,身为校长的司徒雷登挨个和他们握手,并俯身询问自己的姓名……

而在竖立起的这块墓碑上,只有一句话:“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徒雷登在杭州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