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村队员徐光明和苗圃基地的栀子花。

清新怡人的栀子花深受武汉人民喜爱,每到初夏,闹市街头的小摊贩们将含苞待放的栀子花一把把扎好沿街叫卖,5元2把、10元5把,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多看两眼,就算不买也想闻上一闻。

6月12日清晨,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东门村的苗圃基地里,一筐筐栀子花被装车运往武汉市区。“现在是盛花期,10亩栀子花一天可以采摘一两万朵花,光是卖栀子花一天就能卖2000多块钱。”驻村队员徐光明说。

东门村是武昌区中华路街和武昌区科经局的对口帮扶村,2019年,武昌区中华路街和武昌区科经局联合投入79余万元,整合东门村荒地闲地建成苗圃基地,开垦种植花卉苗圃,让荒地变黄金。

黄杨、木槿、冬青、杜鹃、海棠……除了栀子花,这个近60亩的苗圃基地培育着80多个园艺品种,基地不大,但一年四季都有花卉,每年都有万株以上苗木销往全国各地。站在盛开的栀子树旁,徐光明感慨,“刚种下去的时候,稀稀拉拉几根枝桠,现在长得几好哦!”

徐光明是武昌区中华路街驻新洲东门村工作队员,今年已经是他在东门村驻村的第七个年头。据他介绍,刚驻村时,东门村没有产业,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工作队的主要任务就是因地制宜帮助村里发展产业,经过反复调研多方座谈选项目,走遍全村田间地头找土地,发动党员骨干宣传促流转,整合各级资金扶持抓落实,苗圃基地成为武昌区帮助东门村打造的第一个产业项目,项目运转至今,村集体每年能增收近9万元,让20名村民每年增收两万余元,极大地鼓舞了村民致富激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贡米业的厂房内正在烘干小麦。

除了苗圃基地,粮食烘干产业现在也成为东门村的主要产业之一。东门村全村水稻种植面积300余亩,粮食晾晒难是让村民们常年焦头烂额的问题。2019年,对口帮扶的武昌区中华路街驻村工作队帮助东门村上马了粮食烘干中心项目,创建烘干房,解决村里水稻烘干问题。2021年,又引进黄贡米业有限公司,进一步帮助解决乡亲们粮食收购、烘干的问题。

“以前粮食收割之后,至少要大太阳晒三天,天气、晒场、人工……村民们都要考虑,现在不到24小时就能烘干入库。” 黄贡米业负责人黄进平介绍。眼下正值小麦收获季节,黄贡米业的烘干机组正开足马力运转。“刚到了一批河南的小麦,烘干之后就能进仓入库了。”

徐光明介绍,目前东门村已有四家粮食烘干企业,谷物烘干机保有量26台,单批次烘干能力达1000多吨。不仅可以解决村里水稻烘干问题,还能辐射新洲、黄陂、麻城、河南等地的种植大户,为他们提供烘干服务。仅烘干一项,每年就能为村集体带来约10万元的收入,并逐年递增,为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烘干入库后的小麦。

粮食顺利收割储存后,还要尽快销售出去。徐光明说,每到秋冬季节,驻村队员们都成了朋友圈的“带货”达人,在各个微信群里图文并茂的推销东门村的农副产品,除了大米,还有村民们做的豆丝、糍粑、鱼面等。“都是好东西,卖不出去可惜了。” 借助武昌区打造的“农夫市集”品牌,徐光明又在线上开办“农夫市集”活动,并组织大家在网上下单,然后根据订单数量,统一送货上门。如今,“农夫市集”已成为网红年货店,徐光明“代言”的农户土特产品也成为了年货“香饽饽”。

走在东门村的路上,徐光明介绍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泥巴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垃圾堆变身百姓舞台、臭水沟变清流、路灯也亮起来了、村民们荷包也鼓起来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和村委一起努力,扩大产业,争取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给咱东门村的村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的机会。”(图/文 张蕊涵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