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

广州入围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

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基本信息》,广汽集团正式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成为全国首批开展L3自动驾驶上路通行试点的车企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

国内外众多车企和科技企业

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投入

堪称马不停蹄、紧锣密鼓

给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进程按下加速键

自动驾驶前景充满了想象空间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

“自动驾驶”仅仅是一个

充满未来感与科技感的词

既有向往,又有担心:

自动驾驶技术难吗?

出bug了怎么办?

它比人类司机更安全吗?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的分级定义

目前,按照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标准,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可划分为L0至L5共六个级别:L1至L2为驾驶辅助技术;L3是分界线,L3及以上为自动驾驶,但L3在系统发出请求时,人还可以接管驾驶,L4在绝大部分场景下,车辆可实现自动驾驶,且不需要人类司机干预;L5是在任何场景下,都可以实现自动驾驶,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来源: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

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近年来,自动驾驶更是让众车企魂牵梦萦、分秒必争。但时至今日,大多数车企自动驾驶水平还处于L2水平,也就是辅助自动驾驶阶段。当前行业主流意见认为,技术从L2循序渐进、不断迭代,最终会达到L4高级别自动驾驶。但在很长时间内,L2可能都会与L4共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实现自动驾驶,并非易事。它是一件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通信、导航定位、机器视觉、智能控制等多门学科。

怎样实现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技术路径。一种是以激光雷达为核心的融合感知路线,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构成融合感知体系,以华为、小米、蔚来等车企为代表。另一种是纯视觉感知路线,以特斯拉为代表。纯视觉路线对车端和云端算力都提出较高要求。

这两种技术路径,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完成感知、决策和执行三个环节。如何理解呢?自动驾驶系统开车,跟我们人开车一样,也是靠眼睛(耳朵)、大脑和手脚,分别承担着感知、决策、执行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的“眼睛”“耳朵”可以是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感知系统,对车辆、行人、交通信号灯、障碍物等环境做出快速准确的识别,确保其“看得懂物”。以上两种技术路线,主要就是从环境感知方面做的划分,这个环节是后续两个环节的基础。

自动驾驶的“大脑”就是“芯片”、算法,用于做决策:车怎么开安全?选择哪条路效率更高?这是“看得懂路”。而控制系统就是用来完成执行动作的“手”和“脚”。

融合感知路线

融合感知路线是目前国内车企实现自动驾驶的主要方式。通过装载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收集车辆周边信息,再配合高精度地图,做出决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路线,优点十分明显:几种传感器相互配合补充,发挥各自“特长”,数据来源十分多样,这让最终感知结果更加稳定可靠,决策也会更加准确。比如,摄像头可以提供丰富的视觉细节,而激光雷达可以提供精准的距离、速度数据,还能保证夜间、大雾雨雪天等恶劣天气下的识别效率,弥补摄像头的不足。

这种技术路线,最大的缺点就是贵——高精度地图和激光雷达,都需要高额投入。

纯视觉路线

纯视觉路线聚焦一个“纯”字——只使用摄像头来感知环境。这意味着从认识物体,到测算距离、速度等一切环境信息,都需要靠摄像头来完成。想走这条路线并非易事,因为系统要处理大量图像、视频信息,车端和云端算力、算法都非常重要,主打一个“脑子好使”。(车端需要处理多个高清摄像头大量复杂的数据,而这些处理都必须在车上及时完成以确保反应速度;云端则负责处理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模型训练,以持续优化车辆的感知和决策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较于融合方案,纯视觉感知路线最大优势就是成本更低,更有利于市场大范围推广。但为了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纯视觉路线隐性成本并不低,甚至可以说更高,只不过这是“终身受益”:它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开发和优化视觉处理算法和计算平台。

纯视觉路线缺陷也较明显,由于摄像头采集到的原始数据是二维图像,不包括距离、速度,车辆仅靠这些信息容易出现误判。

在融合感知路线中,即使一个传感器失败或被干扰,其他传感器仍能提供关键数据,而纯视觉感知路线在摄像头遇到失效、被污染等状况时,缺乏同等级备份选项,可能会影响整体系统的可靠性。

自动驾驶的现状

尽管自动驾驶前景充满了想象空间,现实却很骨感:在实现全面商业化和广泛应用之前,自动驾驶在成本、技术、法律法规、社会接受度等多方面仍面临一些困境。

任何产品在真正走向商业落地前,都需面临一个核心问题——成本。自动驾驶成本居高不下是阻碍其普及的因素之一。软硬件开发、数据采集、相关技术测试和验证等各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技术方面,尽管自动驾驶技术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需解决如感知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人工智能决策系统的健壮性等问题。例如,如何提高在恶劣天气或复杂道路条件下的性能,如何提升模仿人类司机的直觉和决策能力等。

关于法规方面,自动驾驶的法律责任、安全标准、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尚不明确,这对于规范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使用、责任归属等方面造成困难。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标准不统一,这给自动驾驶车辆的国际化推广也带来了一定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让消费者愿意为相关功能埋单也是当前行业共同困境之一。如今,很多车企和自动驾驶公司已推出了泊车和高速辅助驾驶功能,但城市场景才是让消费者直接感知这项技术的最重要途径,因为城市场景才是人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场景。如果自动驾驶不能在高频和刚需场景实现,所有商业规划都是空中楼阁。

目前,国内的一些头部车企或科技企业也已陆续落地城市场景辅助驾驶。这些城市场景落地让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有所提升。

自动驾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为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许多积极影响,包括提高交通安全、增加交通效率,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等。

2023年12月,广州市的5条自动驾驶便民线正式进入示范应用。巴士搭载了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WeRide(以下简称文远知行)领先的自动驾驶全栈式软硬件解决方案,最高时速达40公里,满足全天时、全天候、全场景的运行需求,在城市开放道路、早晚高峰拥堵时段等情况下均能实现安全、稳定自动驾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乘客体验自动驾驶巴士。

而在今年5月,文远知行获得广州市颁布的远程测试(无人)牌照和载货测试牌照,旗下自动驾驶货运车Robovan获准在广州市开展自动驾驶城市货运车“纯无人测试”及“载货测试”,测试范围覆盖白云、花都、番禺、黄埔、南沙、海珠6个行政区共797条测试道路,双向里程3247公里,其中包括南沙区全域。

这是中国首个城市开放道路场景下L4级自动驾驶货运车纯无人远程测试许可,也是中国首个支持7×24全天时自动驾驶货运车载货测试活动。

目前,文远知行已与多家中国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在广州国际生物岛落地自动驾驶城市货运商业化运营试点,试点期间每日承运货物超50000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动驾驶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也是实现智慧交通的重要一环。自动驾驶带来的这些改变,将对我们的生活、商业运作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我们进入一个更安全、更高效的未来。

资料参考:广州科技创新、央视新闻、新华社、广州有咩事、光明日报、广州日报

图片来源同上,非商业用途,若构成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