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位人物,211条参考文献,120部提到的影片,146幅图片,10万字权威讲述,16开精装彩印,《新浪潮》终于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浪潮:一代年轻人的肖像》

被称为“新浪潮”的法国电影运动,已是六十多年前的旧事了,但每当谈到电影的创作、放映、观看、评论甚至电影如何影响一座城市的时候,世界各地,只要有电影的地方,都难免重提“新浪潮”,它仿佛一个参照系,不断提供和改变着诸多方法和可能性。

阅读《新浪潮》一书,就像阅读安托万·德巴克教授其他的电影著作,可以说,其写作本身就是关于史学书写的有意识行为,作者的观点由其选择的观察点决定,作者的方法体现于对庞杂文献的梳理和列举;正如毕加索的巨大贡献在于他带来的立体主义眼光,即如何描摹一个事物取决于如何观察一个事物,在这本《新浪潮》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关于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多面体,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战争、总体艺术及其形式,以及现实与真实问题等多个发散的维度,当然,无处不在的是——青春,电影的青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疲力尽》中的让-保罗·贝尔蒙多和珍·茜宝

“新浪潮”对中国电影观众来说,似乎代表着电影表达的当代启蒙以及法国电影本身的象征意味,如同一扇门,开启了迷影的征程,可能越走越孤寂,也可能是莽撞而雀跃的。尤其重要的是,在美学、道德和方法等多方面以风格著称的电影实践中,“新浪潮”让观众借助虚构电影看到了现实、真实和普世性;他们以电影形式的想象力和对创作界限的意识——“务必要懂得如何依照事物的原样去拍摄它们”,同时又担忧着移动镜头的伦理问题——让世俗与俗世真正成为生活的土壤、思考的对象和爱的源泉,更严词拒绝电影随波逐流成为庸碌之物和受奴役者,其现实意义在目前,即德巴克教授所指的“四面楚歌之际”(temps de crise)越发紧迫地显现出来。所以,“艺术家不是现实的转述者,而是其征服者”,这正是精神永存的La Nouvelle Vague(新浪潮)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拿笔记本的戈达尔和在Cameflex摄影机后方的拉乌尔·库塔尔

与现实关联着的,不仅是电影的思想与艺术观照,更有制作和运营,也就是其人力协作、工业本质、经济属性和社会时势的一面。《新浪潮》一书,教人回溯“二战”前后十至二十年的法国和法国电影:1936年,法国电影资料馆创办;1946年CNC(法国电影中心)成立;1945—1954年,越南独立并最终摆脱法国对其七十年的殖民;1954年起,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令法国陷入军事和舆论的泥淖,最终因戴高乐将军回归以及《埃维昂协议》而得以解决;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1959年2月,法国创立文化事务部,CNC同期归入该部并且成为唯一拥有独立职能的下属部门,5月,《四百击》代表法国参加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6月,为强大的法国国家电影业奠定坚实基础的《预付账款法》颁布,而这些“青年土耳其人”相继成为首批蒙惠者……这一切构成了“新浪潮”的背景。可以说,“‘新浪潮’的出现恰好跟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诞生相吻合”。法国首任文化部长、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曾提醒“我们还必须永不忘记:电影是一门工业”,同时他也强调,“(电影)首先是关于一代人的事,我们必须给这一代人以绝对的支持”,正是他所特指的“这一代人”,让日后的法国电影成为飘扬至今的一面旗帜。

历史之偶然,堆砌成就某种必然,而回溯者的考古梳理,又还原出历史某一时刻的偶然。毋庸置疑,安托万·德巴克便是这样一位凭借不懈思考和丰沛激情,领我们在不同时区、以各种时速返身“新浪潮”之河的回溯者。

《新浪潮》一书的翻译引进,并不止于电影史学范畴,它事关回望过去、走向未来,事关在法语和中文两种语言的对话中,无需翻译的艺术探险精神,以及人与电影互相间的理解和爱。

在两年多来因疫情而起的纷繁时势下,读着这本离初版已有二十多年的法国老书的中文新译本,想象着当年安德烈·马尔罗的文化政策与亨利·朗格卢瓦的伟业,想象乌尔姆街和夏乐宫门前的“视电影为日常生活”的一群人,想象特吕弗和利奥德在戛纳街头看着自己的海报,想象《精疲力尽》那辆车后座上的摄影机后面的眼睛,想象着香榭丽舍大道上,《电影手册》编辑部里来往与落座的每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手册》办公室里的夏布洛尔和戈达尔,墙上钉着的,是他们崇拜并守护着他们的女演员

翻译的艰辛历程,起于某种执念,有时候比凭空写作困难得多。作为德巴克教授的学生,蔡文晟老师在译介了恩师的电影史专著《迷影》之后,继续为《新浪潮》的一字一句琢磨中文表达,如同塞尔日·达内所形容的电影“摆渡人”。那些试图还原每一个簇新而关键之历史时刻的书写,因准确而隽永,将“新浪潮”追问精神的遗赠——上一代法国年轻人扛起摄影机用电影的目光与自己重逢,更以形式之名不断追问现实和自我——投射于中文读者的视野中,尤其是在技术日趋远离手工、影像全然超越书本的当下,这仍是最真切的来自文字的力量、来自历史的力量和青春本真的力量,毕竟,也许,“提出问题要比找到答案更为重要”。

“新浪潮”精神唯有一种现在进行时态,因为它属于每一代当下的年轻人,年轻的电影人。在德巴克担任作者的纪录片《新浪潮双杰》(Deux de la vague)中,弗朗索瓦·特吕弗强调了“新浪潮”电影的诚意,而让—吕克·戈达尔则指出,因为“我们反对因循”。

王方(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浪潮:一代年轻人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