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之所以说博大精深,一个没法忽视的原因就是其哪怕断章取义,仍然可以撇开原来的意思,重新构建一组新的含义。

于是就有了很多古代千古名言,流传的过程中丢失了后半部分,然后居然以新的一种表达继续教导后人。

今天老张就给大家盘点一下,有哪些耳熟能详,但是属于被误传的千古名言。

第一,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基本小学生都会,意思是告诫大家,凡事要多考虑,多思考,然后再去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广泛流传,并且时长被应运于各种社交场合,比如某人一时冲动,要做出什么鲁莽的行动,旁人劝诫就会说,兄弟,三思啊。

然后实际上孔夫子对此的观点恰好相反,尽管这句话出自于《论语》,但是它却不是孔子的本意。

原文是这样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意思就是说,季文子这个人做事情,很谨慎,总是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这事以后,提出了另一种观点: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这里的三,是一个泛指,意思是多次,而“再”则是一个明确的数字,意思就是两次。

孔子说,思考那么多次浪费时间,两次就可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个“毛病”也为他以及鲁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公元前621年,季文子即将出使晋国,此时晋襄公的身体已经不太好,搞不好随时要挂,于是季文子出门之前特意咨询:如果晋襄公去世,那么作为鲁国的使臣应该使用什么礼仪?

旁人说:这次哪跟哪啊,你想的太多了。

但是季文子并不认可,他认为,凡事多考虑一些,最起码没什么过错,万一要真用上了呢?

“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咦,事情就是这么巧,八月份当他抵达晋国时,晋襄公果然没扛过去,挂了,因他事前已经做好准备,所以礼仪周全。

第二句,以德报怨。

用德行、好处来回报仇恨,用来形容一个人不记仇,宽宏大量。

然而,我们再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意思就是,以德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应该以公平来回报怨恨,以德行回报德行。

大白话就是,你用什么对我,我就用什么对你,不要被情感所左右,这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意思。

我们之前也在春秋系列复仇篇中讲过,孔子是向来主张复仇的,比如这句:

《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对于杀父之仇,不要跟他站在同一个天底下,但是天很大,走哪里大家都还是共享一片天,那怎么办呢?

报仇,杀掉对方就是了。

《论语》中还有一句话被误解颇深。

这话大家也熟,即父母在不远游。常用来表示,如果父母健在,孩子尽量不要出远门。

尽管这句话在现在已经不太适用,毕竟大部分人毕业就外地上班了,但很多人还是用它来总结古代子女和父母的关系,认为古代就是这么要求孩子的。

实际上这句话的完整版本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就是,父母在,尽量不要出远门,如果一定要出去,必须要告诉父母方位,跟家里保持联络。言外之意就是不要像个逛鬼一样到处乱跑,让父母担心,否则就是不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这就是论语的价值,它的每一句话都表达了孔子的个人思想和主张,整部书连贯起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最初形态。

然而这句话传到后来就变味了,明朝有一部小说叫《香囊记》,里边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孩儿情愿在膝下习些孝悌之道,不敢违亲远出。”

到这里已经跟孔子的本意不同了。

另外还有一句话是“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就是说话一定算话,做事一定要有结果,然而在孔子的观点里,这句话是带有批判性质的。

我们把完整的对话用白话文呈现给大家:

子贡问:老师,请问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士呢?

孔子答:有知耻之心,出使他国不辱使命,可以称得上士。

子贡:那次之呢?

孔子答:孝顺父母,堪比兄长,也可以称得上士。

子贡:那再次之呢?

孔子答: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这样的人普通人也可以做到,但也勉强可以称得上次一等的士了。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最后,子贡又问了:那么,现在执政的那些人,算什么呢?

孔子:嗨,这些人气量狭小,算个卵卵。

“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在孔子眼中,言必信,行必果,是一个普通人的基本准则,顶多排在第三队列,原文中的小人,本意是非嫡子(君子)、庶出的这个群体,用来引申为社会地位比较低的普通人。

不过几百年以后,这话经过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的微调,变成了现在这种意思,原文是这样说的: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这么一改,“言必信,行必果”之人一跃而成为褒义词,并且被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完了孔子,我们再说说其他一些谚语。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在今天饱受批评,向来被视为男权社会打压女性的典型,然而它的实际含义也并非如此。

原文出自明朝陈继儒的家训《安得长者言》,完整句子是这样的: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它的本意是,男子如果有高尚的德行,就相当有了高尚的才能,而女子如果没有才能,也要拥有高尚的品德。

这句话里,作者的本意就是强调了品德高尚的重要地位,不论男子还是女子,都要拥有高尚的德行,而不是像后来流传的那样子,说女子没有才能就是最好的德行。

下一句,闭门造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指代闭目塞听,盲目按照主观想象去做事情,出自于南唐《祖堂集·五冠山瑞云寺和尚》,只是,它的后半句只要出场,就会让很多人立刻顿悟:

原话是: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瞅瞅,多严谨。

最后一句话我们留给老子,这句话现在经常出现在互联网上,用来抨击时政,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刍狗是指用草扎成狗,古代多用来代替狗当做祭祀用品,相当于后来用面做成的猪头,以及现在的花圈,刍狗在使用之前当做很贵重的祭祀用品,但是用完以后就当做垃圾处理掉了。

它的本意是,在天地的眼里,万物无所谓贵贱高低,在天地眼里都是一样的。同样的,在圣人眼里,百姓也是一视同仁而没有差别。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跟儒家推崇仁爱不同,老子认为天地给了万物生命,却不要求其回报,所以想要成为圣人,就应该像天地一样,不求私心,不求回报。反之,正是因为人有私欲,不能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才成不了圣人。

当然,现在这句话的含义变成了执政者以百姓为刍狗,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这恐怕是老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结果。

对此,各位还有哪些被误传的名言,可以发在评论区讨论。

更多先秦兴衰史文章,可直接点击下方标题进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