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几件事让人心意难平,其中关羽兵败襄樊、刘备兵败夷陵、诸葛亮星陨五丈原,尤其令人扼腕叹息:这三件事少发生一件,三国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诸葛亮“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所以七星灯最后还是被魏延踢灭了,刘备兵败夷陵,也不是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但是上天偏偏让他拉肚子一病不起,这才错过了与曹魏夹击东吴的机会。

如果刘备身体健康,是一定会趁着吴军主力到洞口、濡须、南郡一线迎战曹休、张辽、臧霸、曹仁、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的大好时机,在孙权背后来上一刀——当时孙刘联盟已经彻底破裂,孙权做得初一,刘备就做得十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备年纪大了,诸葛亮呕心沥血,所以他们的命运很难改变,但是关羽不同,他在襄樊之战前期打得有声有色,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不但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描述,连《三国志》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曹操这一生,除了关羽就没忌惮过任何人,就连当年的袁绍,兵力十倍于曹操,曹操也敢正面硬刚。

史书可能夸大了袁绍的实力,为了彰显曹操的英明神武,才说曹操只有一万人马而袁绍有十万大军,但是不管怎么说,诸葛亮那句话都是很客观的:“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操能靠谋略战胜了庞然大物袁绍,那么关羽能不能扛住曹魏和孙吴的两面夹攻呢?历史已经证明,关羽输了:曹操和孙权几乎出动了全部精锐,两巨头也抵近指挥,别说是关羽一个人,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带着张飞马超赵云黄忠魏延全都返回荆州,也只能采取守势,用持久战消耗两个强敌的耐心,等他们互相猜忌的时候,再分化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上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盟友,刘备曾依附曹操,孙权和刘备曾联手抗曹,在关羽取得襄樊之战前期胜利的时候,孙权又向曹操臣服,这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曹操)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孙权和刘备抱团取暖,就是怕被曹操各个击破,但是关羽过于强大也等于刘备过于强大,这也是孙权不能接受的,“冢虎”司马懿看得很清楚:“司马宣王(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孙权与曹操夹攻关羽是必然的,关羽即使有韩信之能,也不可能一举击破两路大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下襄阳和樊城并固守待援,如果熬到刘备带兵从西川回援,孙权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那时候他极有可能跟刘备重叙“郎舅之亲”,即使让妹妹给刘备当“次妻”也行——刘备入川后,已经娶了吴懿的妹妹为续弦,所以孙权“送还”妹妹,也当不了正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权这个人是不讲亲情也不要面子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出卖妹妹,背刺曹操,心里不会有半点愧疚。

关羽固守襄樊无疑是一步好棋,为了解释这一步好棋,我们先要说明一点:历史上有荆州却没有荆州城,就像我们知道有湖南省而没有湖南市一样,襄阳对荆州来说,就等于湖南的长沙市——现在叫首府,过去叫治所,襄阳就曾经是荆州治所(刘备取荆州后,以公安为治所)。

襄阳和樊城一水之隔互为犄角,正史中的关羽直到最后也没能拿下这两座城池:关羽主攻曹仁据守的樊城,对吕常镇守的襄阳分兵围攻,“蜀将关羽猖獗为寇,常御之,羽不能克”。

襄阳守将吕常并不太有名,关羽也拿他无可奈何,后世守卫襄阳的好像也是一个姓吕的,元军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下的。

史书没有说襄阳有多坚固,但是我们却看到了襄阳的卫星城或姊妹城樊城的坚固:“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在这样众寡悬殊、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曹仁还是守住了樊城,大水漫灌居然没把城墙泡塌,如果是关羽带着五六万大军分守襄阳和樊城,就是曹操和孙权并肩而来,一时间也无可奈何,只要坚持几个月,刘备就应该得到消息驰援了。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要问了:关羽的人马满打满算也就三万人,据守襄樊需要的五六万人马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从史书中来:“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关羽在水淹七军后抓了三万俘虏,这说法未必准确:就是三万头猪,也不是几天之内能抓完的,那些兵将肯定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主动投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操派去救援曹仁的七军三万人,都成了关羽的战利品,如何利用这份厚礼,就是关羽要解决的大问题:大问题解决了就是大礼包,解决不了,就是大麻烦。

关羽显然是没有处理好这个大问题,所以只能去抢孙权在湘关的粮仓来解燃眉之急,我们换一个角度替关羽想一想:为什么不能把这个大包袱变成一支生力军呢?

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三国时期的将领和士兵,都是谁给饭吃就替谁打工,卖命是不可能的——我们细数一下曹魏五子良将和蜀汉五虎大将,有多少是降将?

投降这种事情,有了第一次就不愁第二次,于禁、张辽、张郃、徐晃,都是从别的阵营改换门庭而投靠曹操,黄忠原本属于刘表,曹操一来,他就投降并受封“假行裨将军”,刘备南征四郡,黄忠也没跟关羽战长沙就又投降了。

既然投降是家常便饭,那么枭雄如何做好这锅“降将饭”,就是一门大学问了。如果关羽也有曹操、刘备、孙权的胸襟和气度,面对投降的于禁,肯定不会冷嘲热讽,而是会亲解其缚、解衣衣之,然后于禁借坡下驴替关羽打仗就顺理成章了——一般来说,降将都不会愿意重返旧主阵营,所以于禁降而复叛的可能性不大,只要关羽管控得法,就能把于禁变成直插曹仁吕常和襄樊守军心窝的尖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关羽和于禁并马而行,身后跟着荆州军和七军高级将校(除了庞德,七军高官并没有谁宁死不降),来到襄阳樊城之下,那么襄樊守军会不会在瞬间崩溃?

曹仁之所以咬着牙坚持到最后,就是指望有援军到达,关羽带着于禁攻城,那么援军就成了敌军,襄樊自然唾手可得。

像于禁张辽张郃徐晃那样的“名将”,只要遇到“明主”就会“倾心归附”,“明主”可以是曹操,为啥就不能是关羽?所以我们可以说,只要关羽做好姿态,于禁为他所用并不困难,只要他搭好一个台阶就行了。

这样想一想,我们就不能不惋惜关羽的性格太过高傲了:如果他用好了于禁,整编了三万降兵降将,即使曹操和孙权两面夹攻,他是不是也能守住金城汤池的襄阳和樊城?如果关羽守住了襄樊,是不是就能挽救自己的生命并改写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