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所以盛民也。

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综合体,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治理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拥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色风貌,享有“啤酒之都”“电影之都”的美誉,连续十次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多次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市民和游客切身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尤其是在城市发展由增量建设逐步进入存量改造、注重品质新阶段的背景下,近年来,青岛下大气力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成色十足。

崂山区是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区30年来,立足半城半乡实际,锚定宜居、韧性、智慧三大方向,实现旧村改造、城市更新梯次推进。伴随着一条条道路的畅通、一栋栋楼宇的矗立、一个个景观的打造,包括麦岛、朱家洼、张村河在内,崂山区各大片区先后蝶变、持续焕新,华丽变身为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山海品质新城。

进入2024年,站上建区30周年的全新起点,崂山区锚定市委赋予的“打头阵、蹚新路”使命任务,全领域有机更新、点对点攻坚突破,聚力在城市更新和精建精管上提质争先,坚持既雕好“面子”,又琢好“里子”,以现代化理念、国际化视野优化城市空间、功能配套、人居环境,努力让城市更宜居、群众生活更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惠民生,破旧立新

站在崂山区“第一高楼”青岛钓鱼台·美高梅酒店空中大堂,崂山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气象,如浩荡海风般扑面而来——跨海大桥高架路犹如一条飞龙,穿行在高楼大厦之间;塔吊林立的张村河片区工程车辆往来交织,一座座新型楼宇拔地而起;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居民们在阳光下闲谈、散步,乐享幸福新生活……

近年来,崂山区聚焦“惠民生”,把为民造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高效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重点民生工程,持续抓好道路交通堵点治理和停车场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牵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崂山区坚持“三问于民”工作法(即改造前问需于民,改不改由小区居民说了算,怎么改由小区居民点单,改造方案出炉后征求居民意见;改造中问计于民,现场设置居民联络点,问题诉求即接即办,力求问题不出小区;改造后问效于民,承接查验后开展综合性评价,开展满意度调查),把老旧小区改造实心实意“改”到百姓心坎上。来自崂山区住建局的数据显示,自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崂山区已完成98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其中,2021年完成改造6个,2022年完成改造28个,2023年完成改造64个。目前,崂山区正精心实施12个老旧小区(楼院)改造,力争在汛期来临前完成屋面防水及楼体修缮,9月底前全部竣工,努力做到安全快速不扰民。

交通出行与人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崂山区持续推动路网建设实现新突破。2023年,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全线通车,金家岭立交桥等重大交通设施建成投用,秦岭路、科大支路等10条道路完成提升改造,峻岭路等24条道路主线通车,同安路等两座天桥投入使用,小麦岛入岛桥实现主桥贯通。记者从崂山区城管局获悉,2024年,崂山区在实现27条道路年内通车的同时,还将新建科技园三路等8条道路,提升新利路、科苑经八路等9条道路。

停车问题事关大民生,崂山区一年接着一年干。2023年,崂山区努力推进11处公共停车场建设,其中浮山森林公园山东头路出入口停车场等4个项目完工,全年新增停车泊位2555个;完成开放共享经营性停车场35个、住宅小区专用停车场18个;新增共享停车泊位1万余个。2024年,推进麦岛路西侧停车场等9个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完工4个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3000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增活力,产业提质

崂山区聚焦“增活力”,有序推进低效片区开发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业态导入,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轮改造提升前,张村河南北两岸所分布的12个未改造社区,被视作当时青岛最大的“城中村”。崂山区乘势而上,以张村河片区的改造焕新为契机,打开发展空间,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自全市城市更新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崂山区鼓足干劲、攻坚克难,一鼓作气完成了张村河12个社区的拆迁工作,实现“三年任务、16个月完成”,居民签约率、房屋拆除率均为全市第一。如今,张村河片区处于从大拆迁向大开发大建设转变的关键时期,崂山区将片区腾挪出的空间,约三分之一用于布局新兴产业发展。据青岛高科园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崂山区在张村河片区规划布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四个新兴产业专业园区,全面释放区域发展活力。

其中,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园是全市首个揭牌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继2023年实现园区首个项目——青岛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一期投产后,将持续发挥歌尔、聚好看等头部企业引领作用,力争虚拟现实创享中心项目上半年竣工交付,虚拟现实智造工场、西南总部基地、综合配套区人才公寓等项目尽快开工,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中试验证等国创中心六大平台建设,新引进产业项目30个以上,带动虚拟现实产业规模达到220亿元。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正依托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和“双算力”中心两大核心支撑,重点发力AI信创硬件、算法软件和数据服务三条核心赛道,推动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建成投产,一汽研究院、人工智能创制中心等项目竣工投用,开展人工智能“百企百景”精准赋能活动,力争2024年新引进产业项目30个以上,带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350亿元。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突出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以及生物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医药外包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青岛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源嘉生命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争取尽快投用,恒瑞集团北方总部、华芢生物总部等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力争全年产业园新招引项目30个以上,带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20亿元。

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以打造海尔万物智联科创、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赋能、专精特新特色产业培育五大高地为重点,聚焦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关键基础零部件、工业互联网四大主攻方向实施定向招商,推动海尔云谷等10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宏大智能制造产业园(扩建)、新高地产业园项目三季度竣工交付,海尔云谷二期、智能绿谷项目加快建设,带动产业规模突破31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品质,推窗见绿

崂山区聚焦“提品质”,持续开展拆违治乱,做好园林绿化、河道治理和“微更新”等工作,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擦亮城市名片。

崂山区自然条件优越,生活环境适宜,人居环境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全区低碳建设稳步推进,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70%、全省平均水平的30%,成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并作为全市唯一区市列入山东省近零碳城市示范创建试点。

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促进崂山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崂山分局获悉,不久前,《崂山区省级近零碳城市示范创建方案(2023—2025年)》印发,对标全国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地市,创新政策、完善机制、强化措施,着力在绿色低碳发展上争创一流。

城市发展,拼“内涵”也要拼“颜值”。崂山区持续推进城市绿化,以城市绿化增量提质,擦亮城市生态底色,一幅“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在崂山区前海一线,2023年开园的海之恋公园,串联小麦岛、青岛极地海洋公园、雕塑园、石老人观光园、城市客厅等旅游景点,静静展示着独属于青岛的山海风光。初夏时节,公园里栽植的月季花释放出浓郁色彩,将这里烘托得格外浪漫。“这里很出片,名字也很应景。”和煦阳光下,一对新婚夫妻正在拍摄婚纱照。

不单单是海之恋公园,持续“上新”的口袋公园同样是崂山区提升城市品质的有力举措。平坦整洁的生态步行道,整齐有序的观赏树木,错落有致的草坪,一应俱全的健身设施、儿童娱乐设施……这是记者在劲松五路口袋公园看到的一幕。聚焦群众关切,近年来,崂山区建成一批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口袋公园,让群众实现“百米入园”,真正把口袋公园打造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愿望的民心工程,让百姓共享文明城市建设成果。

以2023年为例,集中力量抓好公园城市建设,崂山区共建成山头公园4处,新增口袋公园9处,浮山森林公园、海之恋公园、深圳路体育公园二期等综合性公园相继开园,青岛国际人才公园一期完工;完成崂山路、东海东路设施及景观提升工程,重塑滨海一线景观空间。其中,新卓路口袋公园被评为2023年市微更新优秀奖;黄金海岸口袋公园被评为2023年度青岛市十佳口袋公园;同安路口袋公园被评为2023年度青岛市十佳口袋公园、第二批市城市更新儿童友好项目;深圳路绿道被评为2023年度青岛市十条最美绿道之一;深圳路口袋公园被评为第二批市城市更新儿童友好项目;海之恋公园被评为山东省城市更新示范项目、省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示范工程。

强支撑,数字赋能

聚焦“强支撑”,崂山还加快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强化城市云脑中枢功能,拓展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场景应用,构建一网统管、实时感知、高效处置的城市运行体系,增强城市综合保障能力。

作为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支撑,2023年6月,崂山区城市云脑指挥中心正式启用。该项目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城市治理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科学治理,打造“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崂山样板”。

崂山区创新打造的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台,是城市云脑助力城市治理与现代化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伴着嗡嗡的马达声,在崂山区,一架无人机快速飞升至百米高空,全方位“扫描”违法建设,并将高清图片和视频影像资料即时传输到执法设备中……这一幕,在崂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拆违治乱工作中已是常态。崂山区电子政务和大数据中心充分把握“低空经济”发展机遇,抢抓无人机在城市政务应用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优势,将前沿的无人机低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城市政务管理需求有机结合,为全区数字化、信息化、精细化治理提供支撑,也为城市治理与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手段与数据资源。

数字赋能下,崂山区还创新搭建起“崂先办”诉求解决平台,一方面,及时高效解决“接诉即办”事项,做到“群众吹哨、干部报到”;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分析预先谋划,“未诉先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施工改道导致小区车辆进出困难,能不能安排交警疏导一下?”因海银立交桥工程项目施工,此前,青大附院东院区海尔路原入口封闭改行银川东路北门,导致周边居民小区车辆进出困难,时常出现交通堵塞。接到群众诉求,“崂先办”平台立即响应,会同街道、公安和医院安保部门现场勘察,当天在问题区域增设2处交警固定岗位定点驻守,并加派铁骑队机动巡查疏导管控,该路段周边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实际上,这只是“崂先办”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崂先办”服务诉求平台已贯通崂山区5个街道、62个职能部门单位、168个城乡社区和781个网格。企业群众关注微信公众号后,可通过诉求提报入口反映民生和发展诉求。街道部门可提报执法诉求,提报可采用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传输方式,办理进度实时查看一目了然,办理完成后将收到短信提示,方便快捷,实现“即接即办”。目前,“崂先办”已开通帮办代办高龄津贴、医疗保险登记等43项便民服务,并与市“青诉即办”平台联动,共收集“三大诉求”9.2万余件,满意率、解决率均在90%以上。

匠心筑城,“城”载幸福。在崂山区,一幅环境优美、产业富美、生活和美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