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房,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在祖国的广袤土地中少有分布,有的已残缺衰败成为历史记忆,承载着乡愁,有的仍有人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处秦岭以南的商洛市商南县十里坪镇,此起彼伏的高山是这片土地的基本面貌。该地虽地处偏远,却资源富集,“鱼、菜、茶、药、菌”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大山孕育了这里勤劳质朴的人们,同样也赋予了他们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生活在这里的老一辈人更是创造了长达百年房龄的石板房建筑奇迹。
初夏,驾车经过绵延曲折的盘山公路,来到十里坪镇大竹园村,经过短暂的行程,在当地将石沟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石板房。与它对视的第一眼被深深震撼,远超心中预想,因为它与传统的乡村民居建筑相比较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富有古老气息。青色的石板,映着日光,鱼鳞状的堆叠于房顶之上……
这里的人家大多把房建于山腰之间,也有少部分建于平缓地带,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山上植被林密,竹林丛生,每户房屋均为一层高平房,有的是独家小院,用院墙遮挡,有的则是与邻居紧紧相连。山下数亩良田已经铺上一道道整齐划一的翠绿色,马铃薯花、野菊花点缀其间。
要想了解石板房的故事,就必须拜访这里的房主人,视线中,一位年长者正从地里干完农活,背着竹笼往家的方向走着。跟上那位年长者的脚步,我来到他的家中,屋舍整洁、热情好客、善良淳朴是给我的第一印象。
年长者并未对陌生人的到来感到陌生,似乎已猜到我的来意,大概是前来了解石板房故事的人太多,已成了老解说员,热情地端来板凳、茶水招待客人。在交谈中,得知年长者名叫李付学,家中四辈人都在石板房中生活,是地道的原住民,组上共39户,100多口人,老一辈传下来的石板房是当地“房龄”最长的一栋,已有百年历史。
石板房里最具古色、最神秘的,便是那屋顶上的青石板,为何选用它来遮风挡雨、它从何处而来、又是怎样堆叠于房顶却不跌落,想必是许多人共同的疑问,李大叔的耐心讲解给出了答案。
时间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李大叔的祖辈开始在此定居修建房屋,但那时的经济、交通条件受制于大山,没有四轮交通工具,更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村公路,人行、商品货物流通只能依靠山间小路,采购砖瓦十分困难,建房自然只能就地取材。李大叔指向房屋背后那条已经被林木覆盖,看不清印记的小路说着,祖辈正是从那里越过重重山岭到达临近的核桃坪村采购石板,石板由人工开采于坚硬的岩石层,对外少量出售。在那个年代,绳索也是一种稀缺的生活用具,建房者便用长树枝代替绳索捆绑固定,完全依靠人力背回沉重的石板。
李大叔的家中至今保留着建房所用的一种老物件锥形锤子,只见他现场取来一块儿石板数次用力敲击,便凿开了小孔,石板之所以堆叠于房梁之上却不跌落,正是因为建房者用铁钉穿过小孔将每一块石板串联固定,形成所见的鱼鳞形状,即便是历经百年的风霜雨打也不松动,才造就了石板房这种独特的建筑。
时代在变迁、村庄也不断在发展,石板房里的人们虽然都用上了现代化的生产生活设备,但这一切并未打破村落的宁静,青石板仍立于屋顶之上,保留着古香古色,召唤着远道而来的人们感受它的古老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