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张厚新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周村古商城又迎来了新一波的游客潮。

6月9日,大街北段,挂着“瑞蚨祥”老字号的丝绸店铺前,游客们或忙着在门口塑像前打卡留念,或忙着欣赏店内各式各样的丝绸制品,不断感慨着这个百年老字号的历史变迁。

围绕“老字号”翻开周村历史长卷,丝绸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页。它源于於陵古城,兴于汉唐丝绸之路,盛于明清织造坊,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如今,在新一代周村丝绸织造人手中,守正与创新并重,正在续写新的“丝绸故事”,开启新的产业篇章。

6月11日,在位于丝绸路街道办事处院内的“初心驿·丝路红”城市共享空间二楼的红色合伙人空间,来自法国的客人正在仔细参观,接下来,他就要与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进行商务洽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心驿·丝路红”城市共享空间

“这里已经成为来淄洽谈丝绸业务的客人必来之地了。”丝绸路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这儿,不用过多介绍,客人就能切身感受到周村丝绸的文化底蕴和产业优势,也对未来的合作更有信心。

作为首座周村丝绸文化微型博物馆,“初心驿·丝路红”城市共享空间外观古朴典雅,堪称小而美的空间典范,内部打造了周村丝绸文化主题展区、“周村好品·丝路美物”展区等,全方位展示周村丝绸纺织产业发展史,同时设有丝路会客厅、共享茶室、悦读书房等,成为举办文化雅集、商务会谈、文化研学的好去处。

从一个产业到一种文化,背后是一代代周村织造人的苦心孤诣和孜孜以求。明清时期,以周村丝绸老店“瑞蚨祥”为代表的“祥字号”等一批商号,成为“厚道、诚信、开放、包容”的鲁商精神的生动注脚;新中国成立之初,淄博制丝厂二十八组被誉为“全国纺织工业的一面红旗”;如今,大染坊、凯利丝绸、汇北绸布庄等周村丝绸纺织骨干企业,正以守正与创新不断抬升周村丝绸的产业价值和文化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凯利丝绸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文兴所言,中国丝绸产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两个关键词。周村则基于“丝绸之乡”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以创新不断推动丝绸纺织产业链持续向新向高。

走在周村古商城大街上,丝绸的影子随处可见。来自远方的客人们更喜欢买上一件旗袍、一方丝巾或者一件印有百年商埠全景的丝绸文创产品,留作打卡淄博的留念。

在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厅,《论语》《富春山居图》等丝绸版的国学书籍和国画精品,工艺精美,犹如真迹再现,堪称丝绸瑰宝。“目前,我们已经向国内外推出五大系列上千个花色品种。”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新昌对记者说。

在淄博海润丝绸发展有限公司的展厅,丝织的文创产品《论语》《弟子规》等精美绝伦,海润丝绸成功研制了书画专用真丝绸——於陵帛,自主品牌“齐锦工坊”系列原创生肖丝巾、齐文化丝巾、百年商埠丝巾等,获得各种创意设计大赛奖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淄博海润丝绸展品

如今,我市多个深耕丝绸产业的大企业,不仅成为传统古老丝绸技艺的守护者,也成为高端时尚丝绸品牌的创新者。在持续推进生产工艺更新迭代和新型面料创新研发的同时,不断深挖丝绸文化,将传统丝绸织造技艺融入现代生产工艺,部分原料珍贵、工艺复杂的高端产品甚至要以克论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染坊丝绸

去年以来,淄博文化灵魂“三件套”之一的丝绸火爆出圈。大染坊联合海岱楼钟书阁,将海岱楼这一淄博新晋“网红”地标的形象印制在丝巾和手帕上,一举成为“爆款”文创产品;凯利丝绸以织机为“笔”、丝线为“墨”创作的织锦画,用300根极细的丝线才能“画”出1厘米宽的画面,入选淄博“陶琉丝”文化伴手礼;汇北绸布庄因其所产香云纱的独特风格和文化情怀,一跃而成全国各地年轻人眼中的“宝藏店铺”。周村丝绸纺织产业,成功接下了这波“泼天”流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凯利丝绸织锦

今年是周村开埠120周年,周村区将借助淄博流量热度,将丝织产品打造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大文创IP,进一步擦亮这一城市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