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年冯跋灭后燕,拥立高云(慕容云)为天王,建都龙城(辽宁朝阳市),沿用后燕国号。

409年高云被部下离班、桃仁所杀,冯跋平定政变后即天王位于昌黎(辽宁义县)。

北燕据有今辽宁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436年被北魏所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赏析:

原文赏析:

冯跋据和龙, 为北燕
史略:初,慕容皝破高句丽,徙其支属于青山,高云仕燕主宝为侍御郎。 隆安元年宝迁龙城,其子会作乱,云以功为建威将军,封夕阳公,为宝养子,与中卫将军长乐冯跋相友善。 及慕容熙即位,无道,跋得罪,亡命山泽。 义熙三年因间入龙城,与其徒作乱,推云为主,杀熙,云复姓高氏,于是幽州刺史慕容懿以令支降魏。 跋为云所宠任,其弟弘等皆柄用。

【译文】冯跋占据和龙,称为北燕。

起初,慕容皝攻破高句丽,将他们的支系迁移到青山,高云在燕王慕容宝那里做侍御郎。

隆安元年(402)慕容宝迁都龙城,他的儿子慕容会谋反,高云因功被封为建威将军,赐封夕阳公,作为慕容宝的养子,与中卫将军长乐人冯跋友好。

等到慕容熙即位,他昏庸无道,冯跋犯罪逃亡,在山林泽畔流亡。 义熙三年(407)冯跋趁机进入龙城,与他的党徒谋反,推举高云为主,杀死慕容熙。

高云又恢复姓高氏,于是幽州刺史慕容懿献出令支投降了北魏冯跋被高云宠信重用,他的弟弟冯弘等也都被重用。

五年云为宠臣离班、桃仁所杀,众推跋为主,跋遂即天王位。 宋元嘉七年跋卒,弟弘篡立。 九年魏人围和龙,肥如诸城皆降魏。 明年魏复攻弘,取凡城。 十二年魏兵复围和龙,大略而还。 燕日危蹙,因请迎于高句丽。 十三年魏将娥清等复伐燕,高丽来迎,弘遂焚和龙而东,旋为高丽所杀。 冯氏袭燕旧壤。 司隶治和龙,以并、青二州镇白狼,幽、冀二州镇肥如,其余悉仍燕旧。

【译文】义熙五年(409)高云被宠臣离班、桃仁所杀,众人推举冯跋为主,冯跋于是即天王位。

宋元嘉七年(430)冯跋去世,他的弟弟冯弘篡位自立。 元嘉九年(432)北魏人围攻和龙,肥如各城都投降北魏。 第二年北魏又进攻冯弘,夺取了凡城。

元嘉十二年(435)北魏军队再次围攻和龙,大肆掠夺之后回师。北燕日益危急,于是请求高句丽来救援自己。

元嘉十三年(436)北魏将领娥清等人再次讨伐北燕,高丽派人来迎救冯弘,于是冯弘焚毁和龙城向东逃走,不久被高丽所杀。

冯氏继承了燕的旧领土。司隶治所在和龙,并、青二州镇守在白狼,幽、冀二州镇守在肥如,其余都仍沿袭燕的旧制。

何氏曰:「曹魏承丧乱之余,西北诸郡,地荒民少,戎夷僭居。 晋之兴,刘渊,匈奴也,而居晋阳;石勒,羯也,居上党;姚氏,羌也,居扶风;苻氏,氐也,居临渭;慕容,鲜卑也,居昌黎。 及刘渊一倡,并、雍之间乘机四起,始于永兴之初,讫于元嘉之季,为战国者一百三十有六年。 」王氏曰:「志所称十六国者,二赵、五凉、四燕、三秦、一蜀、一夏也。 附刘渊于前赵,附冉闵于后赵,附西燕于后燕,附谯纵于李蜀,故不曰二十国云。 」

【译文】何氏说:“曹魏承接了汉末的战乱,西北各个郡县,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戎夷之人趁机侵占居住其中。晋朝兴起之后,刘渊是匈奴人,却居住在晋阳;石勒是羯族人,居住在上党;姚氏是羌族人,居住在扶风;苻氏是氐族人,居住在临渭;慕容是鲜卑人,居住在昌黎。等到刘渊一呼百应,并州、雍州等地乘机反叛四起,从永兴之初(304)开始,到元嘉末年(439)结束,战乱存在了一百三十六年。

王氏说:“地理志中所说的十六国,是指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国、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秦、后秦、西秦、蜀国。刘渊(前汉)算在前赵、冉闵(冉魏)算在后赵、西燕算在后燕、谯纵(谯蜀)算在李蜀,所以不说是二十国。

端倪解析:

端倪解析:

407年,冯跋发动政变灭后燕,拥立后燕惠愍帝慕容宝的养子,高句丽人高云(慕容云)为帝,沿用燕国号,史称“北燕”。

北燕的建立者冯跋在即位后继续沿用后燕制度,并吸取后燕败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丧事从俭。

对于北燕,有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把北燕视为汉族政权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北燕是一个在政治上极其胡化的政权;

不仅在统治阶级的构成上排斥汉族官员,其制度上也回到了一百年前的匈奴汉赵政权时期,放到整个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诸胡族政权中也是极其反动的,即便冯跋是汉人,也绝不应当将北燕视作汉族政权。

不过经过了十六国的混乱融合,进入北方的少数民族基本融入了汉族。这种民族融合对于后续的国家稳定和发展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