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作死,始于要挟刘邦封王。

《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国,派人向刘邦上书说:

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如果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就无法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

韩信要挟刘邦封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的第一反应是勃然大怒,接着就是破口大骂:

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

张良和陈平暗中踩了刘邦的脚,又凑近耳边告诉刘邦:

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阻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随机应对能力超强,立即故意骂道:

大丈夫既然平定了诸侯,就要做真王,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

于是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去掉“代理”二字,派张良亲自前往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攻打楚军。

刘邦迫不得已只能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身为一方之主,何尝被手下威胁过?韩信此举加深了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并针对韩信,刘邦做了一系列的动作。

垓下之战后,刘邦立即夺了韩信的兵权,不久,又把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

这两个步骤很重要,第一是夺兵权,防止韩信拥兵自重,韩信尽量很能打仗,但刘邦夺韩信的兵权,易如反掌。

第二就是改封,从韩信平定齐国到韩信率军南到垓下,约有一年时间,韩信在齐国待了一年,刘邦怀疑韩信在齐国培养私人力量,于是把韩信从齐地迁到楚地,到一个全新的地方。

即使韩信在齐国培养了私人力量,也无法带到楚国来,一带就会露陷,这是刘邦彻底防范韩信的手段。

之后刘邦借有人上告韩信谋反的机会,用陈平的计谋,诱捕了韩信,并将韩信由楚王贬为淮阴侯。

打败项羽后,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并改封齐王为楚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刘邦将韩信软禁在京城,最终逼得韩信在京城企图谋反,事情败露而被吕雉联手萧何所杀。

韩信想要善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像曹参、萧何或张良那样低调地做个万户侯。

第一步:韩信不能要挟刘邦封王

历朝历代有作为的君主,都不能容忍被自己的部将所威胁,韩信不是彭越、英布这样独立的势力,他是刘邦的直属部将,用着刘邦的兵和将,吃着刘邦的粮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韩信的地位就跟曹参、萧何、张良一样,都是将,而不应该封王,这样也许还能有一条生路。

诸侯王的权力在当时太大了,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封国,还有相对独立的军队,再加上韩信的军事能力,换了谁也会怀疑韩信。

韩信要挟封王是他受猜忌的主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只是万户侯,地位就会低很多,你看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几乎没有对侯动手,除非有人主动反叛,比如利几和陈豨,这两位是侯。

第二步:保持低调

曹参是西汉功臣中军事功劳最多的人,但曹参为人低调,刘邦说定萧何为功臣第一人,曹参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服。

萧何是丞相,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把自己的儿子及族人全部送到战场上,随刘邦一起打仗,看起来像把自己儿子和族人当人质提供给刘邦一样,后来萧何还自污身份,故意贪污,被刘邦关进监狱,但刘邦反而更信任萧何了。

萧何与张良都能善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统一天下后,准备封给张良3万户,让张良自己选,张良只选择了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作为封为,最终食邑只有1万户,后张良辞出官职,潜心修道,逐渐淡出权力中枢。

曹参、萧何、张良的例子就摆在眼前,韩信只需要跟着这三人学就行,学会低调就有可能留着一条命,而不是表现出耻于与樊哙为伍的心态,樊哙与刘邦是连襟,论身份地位并不比韩信差,韩信只是军事能力超过樊哙,如此骄傲,怎么可能低调?

第三步:辞去官职,当个富家翁

韩信跟曹参的区别是:曹参与刘邦知根知底,都是同乡,而韩信是半路投靠刘邦的,缺乏一些基本的信任,即使韩信跟曹参一样低调,也难保刘邦或吕雉不满韩信。

韩信不可能放弃功名利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想要善终,最好的办法就是辞去所有官职,回封地,只保留爵位,当个富家翁就行,就像张良那样,这样刘邦就没有杀韩信的借口,也许还能活下来。

刘邦虽然铲除了诸多的异姓王,但刘邦心性仁厚,异姓王多是主动起兵反叛的,或者有人上告谋反,刘邦没有主动以莫须有的罪名铲除功臣,143个列侯几乎完整地得到善终。

如果韩信不是王,又保持低调,还辞去官职,刘邦没有理由杀韩信,吕雉也没有理由杀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