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会诊,让名医专家“触屏可及”;专家义诊,群众可以在家门口看名医;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与技术多“跑路”,让患者少“转圈”……

近年来,娄底市中心医院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医联体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先后“牵手”25家医疗单位(三级1家、二级8家、一级16家),建立多形式医联体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做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优质诊疗服务,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速“诊”速“治” 跑出生命“加速度”

“63岁女性患者康某,胸痛放射左上肢2小时,考虑急性心肌梗塞,已从温塘启程,请求贵院开绿色通道准备接诊!”4月25日15时34分,娄底市中心医院医联体交流合作微信群弹出了一条求助信息。一场跨区域的生死时速“接力赛”就此上演。

“血压怎么样?口服药给了没?”

“胸痛中心会诊专家请提前到急诊处理。”

“警惕室颤发生,充分镇痛。”

“绕行急诊,直入导管室!”

急救当前,争分夺秒!娄底市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吉军现场调度、主持急救;新化县温塘镇卫生院随车医生唐亿将患者的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病情进展实时反馈,并与家属沟通,完成术前预谈话;急诊科教学秘书、医联体专员罗偶协调安排、掌握病情、指导诊疗;胸痛中心专家团队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16时43分,救护车疾驰而来,康某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被直接推入导管室治疗。

17时52分,胸痛介入团队争分夺秒,完成冠脉造影、球囊扩张、植入支架,康某转危为安。

“整个抢救非常顺利,一分一秒都没有耽误。”5月9日,康某顺利出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5月24日,娄底市中心医院与医联体成员单位娄底市湘中煤炭医院也无缝衔接,打赢了一场“生命保卫战”。当天,64岁的尿毒症晚期患者谭某在湘中煤炭医院就诊时,突发急性心衰、呼吸衰竭,并伴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病情危重。接到求助后,娄底市中心医院火速派出血液净化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王清华,护士长龙卫梅奔赴涟源,指导医务人员对谭某实施了该院首例床旁血滤治疗(CRRT)。历经9个半小时,谭某顺利脱险。

两例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并非个例。

在娄底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骨科、心内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专科救治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些既依赖于基层医疗机构前期的及时判断和急救处置,也得益于医联体灵活有序的联动机制和快速高效的转诊通道。“对急危重症患者来说,慢一分钟也许就是生离死别,快一秒钟就可能是生命奇迹。”为让更多在基层医院就诊的急危重症患者获得最大的救治效果,娄底市中心医院把握重症救治“黄金时间”,不断优化医联体内就医转诊流程,打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急危重症患者搭建起快速生命通道。

以“大”牵“小” 盘活医疗“资源池”

长期以来,医疗服务“薄弱在基层,短板在基层”,如何破解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难题?作为医联体主体单位的娄底市中心医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通过与基层医院建立深层次、多形式的医联体合作,把医院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和质控标准等“复制”到基层医院,以“大”牵“小”,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技术、教学科研等方面着手,将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技术资源有效“下沉”。定期不定期选派专家、组建专家团队到各成员单位开展义诊、查房、手术、疑难病例会诊、讲学指导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纪大了,去哪里都不方便,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免去了奔波等候,还减少了花销,实在是太方便了。”双峰县花门镇刘大爷的一席话,道出了医联体建设带给基层群众实实在在的好处。

有专家团队“请”下乡“授艺”,也有基层医务人员“送”上来“充电”。娄底市中心医院还为成员单位提供住院医师规培、专科进修、适宜技术推广、专科技术培训等培训进修机会,并利用信息化建设平台开展远程会诊、业务培训。

一组数据可窥见一斑。2023年以来,医院针对医联体成员单位共组织开展大型义诊、教学查房、业务培训等活动70余场次,免费接收成员单位进修人员40余人次,派出专家200余人次,培训基层医卫人员2000余人次。

在“造血式”帮扶下,医联体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医疗服务交流及联系日趋紧密,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运营更加规范、医生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小”医院实现了“大”发展,群众“足不出县、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医联体建设成效凸显。

以新化县第一人民医院(洋溪镇中心卫生院)为例,自娄底市中心医院与其签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以来,对医院发展规划、学科建设、人才管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帮扶。有针对性地选派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等资深专家每周坐诊,开展“传帮带”。截至目前,新化县第一人民医院(洋溪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技术取得新突破,能够独立完成开放疝修补、腹腔镜疝修补、腹腔镜化脓性阑尾切除、输尿管硬镜、输尿管软镜、经尿道膀胱腔内碎石取石微创手术等手术。

联“体”联“心” 织密群众“健康网”

患者在基层医院拍片检查,娄底市中心医院出具影像诊断意见报告……这样的操作已不鲜见。

“借助远程医疗平台,患者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高效、精准的医学影像诊断服务和科学合理的诊疗建议,让我们很安心。”这是涟源市桥头河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心声。

2022年12月23日,娄底市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成立。作为挂靠单位的娄底市中心医院借助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区域内各医联体成员单位影像诊断的互联互通,使全市影像诊断末梢通过信息化手段直接延伸至乡镇卫生院,让更多专家“贴近”患者,“用活”医疗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下接地气”,与基层医院紧密联动,也“上连天线”,与上级医院高效互动。近年来,娄底市中心医院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省内外知名医院建立合作,有计划地引进博士专家团队来院开展义诊、学术交流、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活动,构建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享机制,进一步打通转诊通道,共同提高疾病诊疗水平。2023年以来,娄底市中心医院住院病人的上转、下转患者数分别为2000余人次、4000余人次。

这只是娄底市中心医院不断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让群众成为医改红利最大受益者的一个缩影。为探索建立医联体服务新模式,2024年开年之初,娄底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王澍为医联体工作谋篇划局,由院领导班子牵头作为核心和纽带,分片负责五个县市区医联体成员单位,形成“1+1”管理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目标明确、责任包干的分工协作制度,不断提升医联体建设的广度、深度和紧密度,进一步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紧密型新型医疗服务体系,为基层医院注入活力,让基层群众就医“获得感”节节攀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下一步,娄底市中心医院将继续发挥姓“公”为民的公益属性,联动各基层成员单位,推动医联体工作向纵深发展,让优质医疗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让群众更有“医靠”。(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星 通讯员 梅舒)

一审:王星 二审:罗江 三审:刘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