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杭锦大地翠色欲滴、秀美如画,处处生机盎然。

多年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草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以“绿”为笔,一幅锦绣山河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攻坚克难,织就青绿底色

今年春天,在S215线杭锦旗段公路两侧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现场,几台牵引播种机正在沙地往来穿梭。伴随着土地挖开作业,两名工人快速种下柠条,仅一天时间,几台播种机就完成了近1000亩柠条的种植。

“采用传统铁锹种植的方式,每个人每天差不多种4亩左右的柠条,我们今年改良了种植机械,现在,15个人、4台车,就能在一天内完成近1000亩柠条的种植任务。”施工队负责人刘少东说道。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杭锦旗地表大多有沙蒿。按照传统种植的程序,需要先“清表”,也就是先得整地,再种植,这种既耗时又耗力。为抢抓春季工时,刘少东根据多年种植经验,对传统的柠条播种机进行了改良,将整地和种植的工作同步推进,大大提升种植效率,还提高了成活率。

杭锦旗作为防沙治沙的主阵地之一,相继编制并印发了《杭锦旗2023-2030年黄河“几字弯”荒漠化综合防治库布其沙漠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并于去年8月全面启动了杭锦旗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库布其沙漠全域治理攻坚战。刘少东所跟进实施的生态治理项目,正是攻坚战的项目之一。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去年以来,杭锦旗响应号召,全面打响攻坚战。按照‘两带、三区、两线’整体规划,采取‘北锁、南堵、西封、中切割’策略,强化项目资金总体统筹、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防沙治沙技术示范、强化生态建设惠民利民,大力实施造林种草、封禁改良、生态修复、光伏建设等,力争到2030年完成生态建设1092.3万亩,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70%以上。”杭锦旗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次攻坚战采取差异化防沙治沙模式,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广泛选用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乡土树种草种,聚焦主要风沙口、沙源区,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防护网络,切实减轻风沙危害。通过黄河“几字弯”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预计到“十四五”末杭锦旗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可19.24%以上,植被覆盖度稳定在65%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62%,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旗”。到2030年全旗风沙危害与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搭建完成“黄河‘几字弯’攻坚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与经验分享平台。

杭锦旗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们要分两步走。2024年至2026年,重点开展‘两带、两线’攻坚治理,计划完成各类林草生态建设任务301.08万亩,总投资25.06亿元,治理沙化土地218.41万亩。2027年至2030年,重点开展‘三区’攻坚治理,计划在库布其沙漠南部生态巩固提升区、西部自然保护区完成各类林草生态建设任务791.22万亩。”

防沙治沙,书写绿进沙退“生态传奇”

杭锦旗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横亘东西,占全旗国土面积的52.2%。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一座“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沙丘在大漠绿洲间熠熠生辉。它在讲述一段历史,更在昭示一种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为2000年杭锦旗植被覆盖遥感图,右图为2023年杭锦旗植被覆盖遥感图。杭锦旗林草局供图

二十多年前的库布其沙漠是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植被稀少、交通不便、降水缺乏、沙尘暴频发。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了制约杭锦旗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大批国家生态重点工程的实施,库布其沙漠得到有效治理,杭锦旗绿色版图持续“扩张”,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绿色长城”不断延伸和扩展……

“全国劳动模范”乌日根达来回忆当年苦楚时说:“在沙漠里种树是个苦差事。当时,这里连个路也没有,风一刮,沙子满天飞,沙子打在脸上,针扎似的。每天风餐露宿自不必说,关键树苗也种不活。”

在不断地尝试、总结经验,终于有些树慢慢发了芽,有成活的迹象。“看到有活的树苗,心中的大石头落总算下来了,算是看到了希望。”乌日根达来感慨道。

家住伊和乌素苏木巴音乌素嘎查的苏雅拉巴特尔,是土生土长的伊和乌素苏木人。20世纪90年代,草场沙化严重,渐渐地自家的草场已经不能放牧。2008年,当地政府鼓励居民搬迁,参与治沙工程。苏雅拉巴特尔积极响应号召,每年一到种植季,就开始一点一点种沙柳、柠条、杨柴。

时光不负有心人,在连续5年的时间里,苏雅拉巴特尔家周边的流动沙丘、露沙地面基本消失。2013年,完成治理沙地1.4万亩,成活率都在80%以上。2020年,苏雅拉巴特尔绿化的草原成功被评定为家庭林场,他也成为“三北”造林种植大户。

“三北”工程实施的40年里,杭锦旗通过不懈的努力,累计完成林草重点生态建设任务1386.4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初的7.23%增加到现在的18.08%,综合植被盖度从16.2%增加到65%。其中,库布其沙漠作为杭锦旗生态治理和防沙治沙的主阵地,历经几代人不懈努力,治理成效面积从147万亩增加到48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3%增加到15.96%,植被覆盖度从9.6%增加到40%。

饱受风沙之苦的人,最知道绿色的可贵。经过多年种植培育,苏雅拉巴特尔的家庭林场已经见到了收益。2022年,苏雅拉巴特尔购买了20多头牛发展畜牧业,去年,迎来了第一次出栏,苏雅拉巴特尔笑着说:“修整了好多年的草场,这两年终于能看到收益了,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如今,杭锦旗防沙治沙方式实现了由小规模、小区块建设向大规模、大基地建设转变,由单一治沙模式向水、电、路全面配套转变,由低标准、低投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久久为功,植绿一直在路上

追风逐日,杭锦人奔跑在麓战沙海一线。

走进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项目区,切沙柳、挖沟槽、打沙障......这一幕,不禁让人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在库布其沙漠北缘这一代,杭锦旗成立了三个国营治沙站开始造林治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48公里锁边林带初具规模,到115公里穿沙公路建成通车,再到建成了全长200多公里、总面积19.95万亩的库布其沙漠北缘锁边林带一条,有效阻止了库布其沙漠的北扩,为治理库布其沙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最初的举步维艰,到如今只需10秒就能种下一棵树,且成活率超过90%。这短短10秒钟的背后,是植被迅速恢复、风蚀沙化得到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沙尘暴、扬沙发生天数逐年下降的成果,更是杭锦旗生态建设和沙漠治理成果的答卷。2022年杭锦治沙群体荣获“北疆楷模”荣誉称号。

在杭锦有这样一种现象,治沙会代代相传。

杭锦旗什拉召治治沙站站长贾文义,从18岁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锹后,就开始延续爷爷、父亲的绿色梦,从青丝到白发,已经走过39个年头,多少年如一日带队到锁边林带巡林护林,清理林下杂草。

牧民敖特更花,将种树转变成了她的事业,也用10年时间绿化了3万亩荒漠化土地。

返乡大学生敖日格乐,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面对一望无垠的库布其沙漠,秉持信念,留在家乡防沙治沙,绿化家园。

“生在杭锦,防沙治沙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和担当。”——这是杭锦人的共识。身处生态脆弱地区,杭锦人以代代相传的治沙经验、代代人必走的治沙之路,持续接下防沙治沙的接力棒,将绿色根植于杭锦大地。

植此青绿,绘锦绣山河。一幅更美、更富、更有信心的杭锦画卷,正在全面铺设......(武亚迪、曹敦美)

来源:杭锦旗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