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见陕南老板。

2024年3月31日,权威认证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认证兰湘子“中国湘菜餐厅门店数量全国领先”,“湘菜辣椒炒肉销量居前”,这两个领先属于兰湘子,也属于其创始人曹炎。他是陕南商洛人,从曲折的山路中一步步走出。

借此,金融棒棒糖观察到,陕南帮已成长至“第三代”。

01

兰湘子:5年杀入60城

2021年,在陕西餐饮市场,笔者和一众朋友体感兰湘子冒头了。各大商圈内,其蓝白“标间”以及“陕西人最爱吃的湘菜排行榜TOP1”“上菜快,吃得爽”等标语“能见度”明显提高。

从真实数据上来看,兰湘子在这一年确实突飞猛进。2019年4月,兰湘子在西安民乐园万达广场开了第一家门店,3个月后第二家门店即开业,这是“打样”;2020年,兰湘子开始在西安扩张,新增门店15家,小步快走;2021年,兰湘子将门店扩增至50余家,继续深耕,同时开启出省步伐,逐步成长为全国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兰湘子门店分布情况 来源:窄门餐眼

窄门餐眼显示,截至今日,兰湘子已经开店295家、覆盖16个省份、60城,约78%为商场店,连续4年单店业绩实现12%的复合式增长、0闭店。需要注意的是,这份成绩单跨越了漫长的疫情。

金融棒棒糖认为答案有很多。

其一,曹炎的十年创业积累。

兰湘子是曹炎的第三次创业。2009年第一次创业,做川菜;2014年第二次创业,做了3个品类,分别是米线、湘菜、火锅。

可以想见,有了这10年创业经验,到2019年筹划兰湘子之时,曹炎团队对机会的识别、对单店盈利模型的打造以及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已经很成熟——并且在湘菜品类上得到了一定的验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兰湘子都不是从0开始,而是迭代升级。

其二,选对了赛道和品类。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湘菜市场预计规模2264亿元,同比增长33.6%,其增速整体高于中式正餐,也远高于2023年全国餐饮行业20.4%的增速。

兰湘子已是龙头。根据红餐网《2023年湘菜发展报告》,目前门店数九成在50家以下,超过150家的湘菜连锁品牌占比极低,2023年只有4家,兰湘子位列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三,解决了顾客底层需求。

例如其五大承诺:25分钟全上齐,超时的菜免费;不好吃的,免费退换;等位超时,送指定菜品;餐巾纸免费使用;餐后打包盒免费。

这里面有硬性需求,例如就餐时间。兰湘子将客群定位为25-35岁的都市白领,那就一定要快,午休时间宝贵;也有软性需求,例如不好吃,如何评判不好吃?这么主观能动性的承诺,极度考验兰湘子团队对善良人性的相信。

另一个问题是,上菜快,是不是意味着是预制菜?

兰湘子联合创始人陈波曾在公开报道中明确回应,兰湘子没有菜品用预制菜。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如果是预制菜而不标明,是违法行为。

02

陕南帮:“新老”7大品牌

在阅读本文之前,可能很多读者还不知道兰湘子是陕西品牌。而在写作本文之前,笔者同样没有意识到,陕南已经走出了一批“曹炎”与“兰湘子”(见下图,欢迎评论补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陕南7大连锁品牌

除了从自水电三局公安处离职的莲花餐饮创始人杨忠之外,他们普遍都是没有“体面工作”过的农村娃。竹园村火锅支起3张餐桌前,周素琴拿卖豆腐的钱开过照相馆,当时18岁;小杨烤肉杨东升14岁来到西安,炸过油条、下过煤窑,在建设路的两棵大树下摆起自己的第一个烧烤摊;小六汤包的张安新17岁离家,在饭店当厨师;1999年,魏家凉皮魏文军带着妻子在西工大校区附近摆起夫妻档;杨翔13岁走出大山,在饭店干伙计,2008年创立杨翔豆皮涮牛肚。彼时,当老板的心思还只是在曹炎心中酝酿。

如果将曹炎创立兰湘子之前的10年(2009年-2019年)称之为“创业十年”,那么再往前10年(1999年-2009年),则是其“职业十年”。这十年,他从商洛来到西安某饭店打工,4年后荣升其厨师长,还曾去日本大阪店工作,回国不久后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兰湘子后厨

那么,这些老板们当得怎么样?金融棒棒糖观察到:

第一代陕南老板(杨东升、周素琴、杨忠)。在其身上我们看到岁月沧桑,例如小杨烤肉是西安第一个由路边摊转入室内经营的烧烤企业,2007年成立西安众和餐饮,三兄弟一起经营,迈向公司化发展;竹园村火锅在2014年进行了股份制改革。

也可以看到更新之象。例如莲花餐饮显露出“子承父业”之意,出生于1989年的杨毅博先后留学新加坡、美国,兼修酒店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例如小杨烤肉近年推出“三新小杨”烧烤餐厅,主打“小而美、小而精”,目标消费群体更加年轻化,主营菜系更加精确化。

第二代陕南老板(张安新、魏文军)。与上一代相比,明显感觉到“新审美”与“标准化”的建立。

“新审美”:走进小六汤包与魏家凉皮,难道不像星巴克、麦当劳?同时,魏家凉皮野心“天下美食尽入魏家”,除了魏家凉皮,日料有魏本道居酒屋,西餐有魏斯理汉堡等。

“标准化”:例如小六汤包,在食品供应链上,将中央工厂和物流配送发挥到极致,供应链多渠道发展。其2023年年报显示,研发费用814.55万元,增幅579.53%,主要用于其扩大供应链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小六饮食(870618)2017年1月17日成功挂牌新三板,成为陕西省第一家民营餐饮登陆新三板企业。此前,我们曾刊文《》,记录其疫情阵痛;《》,注意到其后疫情时代的“选择性扩张”与“二次创业”。

低谷已过。2023年,其营业收入4.065亿,同比增长43.7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代陕南老板(杨树祥、曹炎)。从时间上看,两位创业的时间都已经进入“20”年代,面临着更多机遇与选择,同时也遭遇更加内卷与细分的行业生态。

以兰湘子为例:如果说前5年是“规模效应”,那么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在客单价、SKU等基本拉不开差距的情况下,拼的就是“服务价值”。有没有感觉进入2024年的兰湘子门店,有几秒钟恍惚在海底捞?

03

连锁制:成功的秘密与共识

行文至此,笔者可以从容抛出最后的问题了,陕南帮因何形成?为什么是陕南人?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先从人口变化来看。2000-2020这二十年,陕西人口增量349万,但陕南流失人口约80万,是三个地区中唯一呈现连续下降趋势的区域,全省占比从23.7%一路降至19.6%。再细分来看,商洛流失35万,汉中流失27万,安康流失18万。

人口流失的原因有很多,诸如地理、经济等,在《》中,我们曾看到陕南三地市于关中6市(区)近5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始终低于关中区域水平,整体差距较大。

关于陕南人口流失,从省内来看主要迁移至西安,很大程度上成就了陕南帮,如果乐观地看待这一点:相比于陕北人、关中人,陕南人不怕吃苦,也不得不吃苦,而餐饮业又是一个相对容易入门的行业,这就天然导致做餐饮的陕南人基数大,基数越大,拔尖的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当我们理性地看待陕南帮的崛起,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

1:定位精准。不做难突围的高端市场,而是瞄准更广阔的中低端市场,客单价在20-100元区间。

这方面的反面案例是“民营餐饮第一股”湘鄂情,2009年上市,市值53亿,电力技校出身的孟凯身价也随之暴涨至39.37亿元。但很快,2013年开始大面积亏损,孟凯表示,价格超过200元/位的菜品与超过300/元一位海鲜全部停售,北京部门门店人均消费1000元的胜景不再。尽管湘鄂情开始“放下身段”,但倾颓之势难挽,2020年最后一家湘鄂情在上海谢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有绝对的安全意识,不盲目追求扩张。

例如兰湘子,5年杀入60城,讲究的是“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深耕根据地市场,主要是西北第二步发展增长市场,例如武汉、江浙;第三步扩张战略市场,例如北京。这一步在今年才实现跨越:4月22日,兰湘子宣布在北京布局6家门店。

另一方面,陕南帮7大品牌5家都是直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耐心沉淀,不着急过早介入资本。

7家陕南帮品牌中,只有小六汤包挂牌新三板,其中陕西供销合作发展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于2023年退出,西安丰易文旅发展合伙企业新进持股5%,穿透其背后,是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与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发展中心。

4:不认为企业是“一人独大”,员工好才是真的好。

例如杨翔涮豆皮:2019年,杨树祥拿出公司经营利润的140万元,按股份分给所有的员工。2020年,公司基本没有盈利,依然拿出了188万元。他说:股份共享制度就是大家共享企业发展成果,这么多人跟着我来,我一定要让大家吃上饭。

例如小六汤包:在2017年实施了股权激励,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员工24名自然人授予不超过20万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2.54%,金额约为420万元。

例如莲花餐饮:自2000年开始,在企业内部建立“合伙人”体系,让员工持股,让打工人成为小老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兰湘子员工薪资

通过观察陕南帮,金融棒棒糖发现,他们身上有着福建“闽南帮”“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冲劲,也有着“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的从容。

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年6月,高新区摩尔中心相关信息显示,魏家凉皮的湘菜品牌湘魏儿即将开业,“三代”与“二代”的线下“交锋”即将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