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廷·巴特尔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二十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

“我是一个牧民。”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农业界别小组讨论会场上,第一次以政协委员身份发言的廷·巴特尔如此介绍自己。这句话,是他在很多公共场合的开场白。

△讲课中的廷·巴特尔(左一)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课中的廷·巴特尔(左一)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厚实的身板,黝黑的皮肤,浓黑的眉毛,衣着朴实,脚下蹬着一双布鞋,看上去,就是草原上最常见的牧民。丝毫看不出,他身上有着诸多的荣誉和头衔:开国将军廷懋之子,“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

牧民,是廷·巴特尔最骄傲、最来之不易的身份,述说着他扎根草原50年不变的情怀。

牧民,也是廷·巴特尔作为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立足点。

01

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牧民

萨如拉图雅,在蒙语中意为“明亮的霞光”。

廷·巴特尔是在父亲的一张军用地图上找到这个地方的。彼时,刚刚经历过“文革”冲击动荡的他只有两个要求:一是去一个远离城市、没人认识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二是要有水源。他仔细找着,手指指向了位于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距北京最近的风沙源——浑善达克沙地边缘的萨如拉图雅嘎查。

1974年,19岁的廷·巴特尔作为知青,一头扎进了这片“沙窝子”。

当时,大队里有11位巴特尔,为了区分,大家都称呼廷·巴特尔为“斯赫腾巴特尔”,也就是“知青巴特尔”。但他却憋着一股劲,给自己立下“军令状”:“我不只要做‘知青巴特尔’,更要成为大家心目中的‘牧民巴特尔’!”

成为牧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刚来到草原时,牧民们要做的活,廷·巴特尔一样都不会。第一次学着打草,他甚至跟不上牧民妇女的速度。但他肯吃苦、愿钻研,凡是牧民们生产生活需要的,他都主动找人请教。很快,他就学会了骑马、放牧、接羔、打草、剪羊毛,开始尝到劳动的乐趣。

可是,过了劳动关,还有语言关。廷·巴特尔说,嘎查90%的牧民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说,很难交流,他就找到一本蒙语课本,每天劳动结束后在蒙古包里学习,白天就试着用简单的蒙语和牧民们交流,进步飞快。

“苦不苦?苦。行不行?只要坚持过这一段时间就一定能行!”廷·巴特尔鼓励自己。他知道,做一个牧民没什么捷径,只有实实在在地干活,不要把自己当作是城里来的,他不会的事还有很多。

廷·巴特尔的努力,牧民们看在眼里。他们发现,这个城里来的知青,有拼劲,更有韧劲。渐渐地,廷·巴特尔得到了人们的认可。1976年,廷·巴特尔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萨如拉图雅大队队长。在牧民们信任的目光中,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改变嘎查的贫困面貌,让牧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

“那时的嘎查年人均收入40块钱左右,很多村民家里连被褥都没有,只有一个空荡荡的蒙古包。从棉袄上拽点棉花捻个捻儿,插在羊油里面就成了灯。因为用牛粪烧饭,蒙古包里都被熏得黑黑的。”廷·巴特尔记忆犹新。但当了队长,就是这个集体的“父母”,每一位牧民们的衣食住行,今年养多少头牛、多少只羊,遇到灾年怎么度过,一桩桩一件件都化成了他肩上的担子。大队里的乳粉厂设备落后,生产出的奶粉质量也不过关,廷·巴特尔就四处奔走,从上级部门争取到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又到其他地区的奶粉厂“取经”,改进生产工艺。一年下来,年产量增加到14、5吨,厂子扭亏为盈,有了5万元的收入。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知青返城热潮开始后,草原上的知青们也陆续离开。此时,廷·巴特尔的父亲已经是内蒙古军区政委、自治区第二书记,负责落实政策工作。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大家“把他用牛车送过去”“当官的孩子来镀金的”的议论声中,廷·巴特尔却留了下来。

他就这样,把根扎在了这片草原上,一待就是50年。

“就算是镀金,你见过镀一两年的,见过镀一辈子的吗?”廷·巴特尔说。

02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2019年3月9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委员通道”上,廷·巴特尔回答记者关于草原生态建设的提问时说:“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怎么做出样子?廷·巴特尔总是在自家的牧场上率先开始实践。

1983年,萨如拉图雅嘎查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一些牧民在拥有自己的草场和牲畜后,盲目追求增加牲畜头数,不考虑草场的承受能力,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多久没见到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作为嘎查长的廷·巴特尔忧心忡忡。他意识到,必须要作出改变。

廷·巴特尔在自家的草场上实行“划区轮牧”。他把草场封闭起来,根据不同的地貌划分区域,实行四季轮牧,使每块区域的草场都有充足时间休养生息。另外,他在“委员通道”上提及的“减羊增牛”的“蹄腿理论”,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实践的。“按照草畜平衡制度,每5只羊折算1头牛。但是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踩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踩踏草原,而且牛吃过的草场留有较高的草茬,羊却连草根都要刨食,对草原生态的破坏更加严重。哪个更合算?”廷·巴特尔向牧民解释。

“说的不如干的,得先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大家才会信任你,说出的话才顶用。”廷·巴特尔说着,卖掉了自家的60只羊。几年下来,他的草场养出了最肥壮的牛,打草量也比其他牧民更多。做出了样子,自然就打动了牧民,愿意跟着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廷·巴特尔还探索着种植改良盐碱滩的植被。他听了专家的建议扦插黄柳,截留30厘米长的柳条,扎到沙子里生根。不想连续两年,扦插的柳条都枯死了,一棵没活。

“专家讲的是科学,肯定没错。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廷·巴特尔一次次实践、记录、总结。他发现,自己所在的沙地草原较为干旱,需要截留80厘米的柳条,下面的部分就相当于输水管道,能够输送地底的潮气,维持柳条的水分。终于,柳条全活了。

实践,就是实践,这是廷·巴特尔不断前行的秘诀。扎根基层的50年,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前进的50年。他没害怕过失败,遇到困难了,他不会停下,只会用更多时间、做更多实验找到解决方法。

今天,在廷·巴特尔的牧场里,有一座蓝顶白墙的彩钢房。这是2009年,廷·巴特尔在政府支持下建起来的农牧民培训基地。

如果从座椅数量来看,这里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大课堂”。从建立之初,慕名而来的农牧民就络绎不绝,有周边地区的,有新疆、青海的,甚至还有国外的,每年要接待上万人次。但作为讲师的廷·巴特尔,却连讲义都没有,牧民们希望听什么,他就讲什么。从生态保护到科学养畜、算账理财,他把自己这些年实践探索的经验倾囊相授。

他说,自己从没收过费用,也没想过回报,连教室的卫生都是他和妻子两个人打扫的。“能帮助牧民们解决问题,从我这里学点儿东西回去改变自己,我就高兴了。”

在牧民们渴望的眼神中,廷·巴特尔的培训基地从最初计划的只开5年,一年一年地继续下去,直到今天。课程内容,也从“蹄腿理论”发展到“四点平衡”理论。

“要在利润最高点、成本最低点、生态最佳点、劳力最优点这四个点之间找到结合点,也就是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高点……”廷·巴特尔的声音被话筒放大,传到培训教室外面,又被风吹向远方。

03

从人民大会堂到草原深处

在廷·巴特尔的相机镜头中,草原是一片美丽的家园——湛蓝的天空,波光粼粼的溪流,长势良好的沙地柏、黄柳、沙棘等,悠闲散步的牛群,偶遇的狍子、狐狸、鹿等野生动物……

如何保护好这片家园,让草原更美丽,是廷·巴特尔履职的关键词,也是他未曾停步的思考。

“草是什么?草是粮食。牛羊吃了草,产生优质肉蛋奶,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草原是什么?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林草兴则生态兴,廷·巴特尔深知,无论是从生态安全的层面,还是从大农业观、大粮食观的层面,脚下这片绿色土地都至关重要。更关键的,是要留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内蒙古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牧民更是边防守护不可或缺的力量。”廷·巴特尔连年呼吁国家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倾斜政策和项目,特别是在公路建设、电力建设等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以发展促团结、以团结聚人心。

今年,廷·巴特尔的提案就是关于提升边境牧区道路承载能力的。由于基本构架不健全、道路通行能力不畅、承载能力较差,边境牧区道路很难满足乡村振兴、牧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牧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应当充分考虑草原牧区地广人稀、道路点多线长、管理养护资金投入大的实际情况,按照差异化养护原则,给予草原牧区提高建养资金扶持和减少地方养护配套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廷·巴特尔建议。

另一件提案,则来自阿巴嘎旗的几位牧民。阿巴嘎旗南部有一个浑善达克沙地柏自然保护区,按照规定,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由此导致10余户长期居住在此的牧民无法通电。无奈之下,他们找到廷·巴特尔反映。廷·巴特尔认为,应当加强统筹协调,在生态保护和牧民生产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廷·巴特尔的提案,大多从草原中来、从牧民中来。他时常到牧民中间去做调研,有时候会带着阿巴嘎旗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团,有时候只带上妻子,边走边看,听听牧民们的心声,也得到很多有益建议。这些声音,被他从草原的深处,带到全国两会上。

“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只会谈一谈牧民们的生活,提一些修桥架路的建议。”在全国两会这个中国民主的殿堂上,廷·巴特尔总是用朴实的话语,为牧民发声。

而每年全国两会闭幕后,廷·巴特尔的大课堂,都会“变身”为全国两会的宣讲课。他将两会精神从人民大会堂送到草原深处,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传递给牧民,激起他们奋斗的热情和干劲。

“我们内蒙古的牧民有责任保护内蒙古的大草原,让内蒙古的草原更美好。”这是“委员通道”的最后,廷·巴特尔说的一句话。这是他的决心,也是对于未来深深的期盼。

廷·巴特尔是一个牧民,但牧民却不只有廷·巴特尔。广袤的草原上,牧民们如点点星辉,汇聚起来,点亮保护生态、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融媒体记者:王亦凡 杜晓航

文字编辑:王亦凡

新媒体编辑:马鑫雨(实习)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