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英雄人物众多,但有一人,他的身影始终在历史的尘埃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被誉为“智圣”。他的一生,是对“复兴汉室、匡扶天下”这一伟大理想的执着追求。

他才华横溢,智谋过人,无论是运筹帷幄的智谋,还是决胜千里的策略,都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风华绝代的人物,却最终未能实现他的理想,让人不禁感到惋惜和心疼。

他的一生,都在为刘备的遗愿而努力。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为复兴汉室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他精心策划,屡出奇谋,帮助刘备在乱世中立足,成为一方霸主。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他开玩笑,尽管他竭尽全力,但复兴汉室的理想却始终未能实现。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更是肩负起了蜀汉的重任。他继续辅佐刘禅,竭尽所能地维护蜀汉的稳定和繁荣。

他七擒孟获,平定南中,稳定了蜀汉的后方;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试图为蜀汉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然而,这些努力最终都未能改变蜀汉的命运。

在五丈原上,诸葛亮终于积劳成疾,病逝在了那里。他的一生,都在为复兴汉室而努力,最终却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留下的,只有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志未酬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看诸葛亮的后半生,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开始,蜀国的内政外交全都压在诸葛亮的身上,可谓是压力山大。

由于当时,刘禅登基时才十几岁,什么治国经验都没有,一切都靠诸葛亮打理,刘禅也也尊称诸葛亮为相父,一切都仰仗于他,对诸葛亮尊崇有加。

但随着刘禅慢慢长大,能力也越来越强时,他看到满朝文武对相父言听计从时,心里就越来越不是滋味。

这时,诸葛亮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认为自己在成都确实影响到了刘禅的威望,于是亲自领导北伐,给了刘禅一定的发展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六次北伐的征途上,诸葛亮深感体力不支,生命之火即将熄灭。

他深知,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于是更加迫切地希望与司马懿决一死战,以完成复兴汉室的伟业。

然而,司马懿却像一座沉稳的山岳,不为所动,与诸葛亮对峙了大半年之久。

岁月如梭,诸葛亮的身体日渐衰弱,最终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怀着对蜀汉的深深眷恋,给后主刘禅写下了《自表主后》这篇肺腑之言。

在文章中,诸葛亮列出了自己的家产清单。然而,这所谓的清单却出人意料地简短,只有短短的一句话:“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这句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剑,刺痛了刘禅的心。他原以为,作为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应该拥有丰厚的家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刘禅看完这篇文章后,沉默不语。他深感愧疚和自责,因为他知道,诸葛亮为了蜀汉和复兴汉室的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

然而就在这时,身边的宦官黄皓却趁机在一旁煽风点火,试图挑拨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朝中大臣都是诸葛亮培养起来的,刘禅基本上没什么心腹,宦官黄皓算是最信任的人了吧。

诸葛亮在世时,黄皓迫于压力不敢造次,不过,他的野心可不小,这不诸葛亮刚去世,其野心就表现出来了。

黄皓看到诸葛亮的家产清单后,在一旁说道,丞相为官多年又得到不少先帝和陛下的赏赐,只这么一些财产,恐怕不可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