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彼时,明月当空,花影在身,酒后醒来的陆龟蒙被人搀扶着走在回家的路上。

明月皎皎,花影扶疏,习习的春风里,还有花香浮动,而那一幅月下归人图,因为醉酒之乐,竟也显得如此趣味盎然。

境由心生,并不是所有春月夜里的花影,都那么的温馨美好,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和苏轼都写过一首关于花影的诗。

因为处境不同,王安石苏轼这两首七绝,所抒发的情感也不相同,前者志得意满,后者含蓄蕴藉,有无可奈何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 王安石《夜直》

简译

夜深人静,香炉里的香都已经燃尽了,漏壶里的水也将要滴完了,轻柔的夜风里带着点点微寒。

忙完公务,心潮起伏,难以入睡,走出房间,这宜人的春色令人陶醉,花影随着月影爬上栏杆。

赏析

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王安石就收到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的诏令,直到第二年四月江宁知府任满,才奉诏进京,故有了值宿翰林院的资格。

这首《夜值》作于入京后的第二年春天,也就是熙宁二年(1069年)春,这年,王安石49岁,距第一次上变法万言书,已经过去了十年时间。

彼时,年轻的宋神宗踌躇满志,准备实行改革,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正好与其不谋而合,历经漫长的等待,王安石终于迎来大展宏图的机会。

爆竹一声旧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年年初,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事宜,新年气象,写下《元日》诗,抒发奋发向上之情。

这首《夜值》作于《元日》之后,彼时,变法已经开始实行,想到多年的理想即将变为现实,王安石不由得心潮彭拜,难以入眠,来至院中。

月色皎皎,花影扶疏,夜风轻拂,空气中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这也是诗人政治上的春天,就那随月影悄悄移动的花影,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宋 苏轼《花影》

简译

亭台上的花影层层叠叠,呼叫童仆清扫了好几遍,也扫不掉。

太阳落山,花影隐去,月亮升起来时,恼人的花影又出现了。

赏析

彼时,熙宁变法开始,苏轼看到了新法有利的一面,也发现了弊端,所以,他并不完全支持王安石变法。

但是,他不支持,但也不站队司马光阵营反对王安石,所以,新党排挤他,旧党疏远他,处境很是尴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自求外放杭州通判,三年期满后,为了离弟弟苏辙近些,又主动要求知密州。

彼时,苏辙因为反对熙宁变法被贬离朝堂,自从苏轼离京,到熙宁九年(1076年),兄弟二人七年未见。

这首《花影》即作于熙宁九年春天,彼时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虽然与苏辙不过咫尺之遥,却也难相见。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苏轼有政治理想,却才不得用,唯有辗转地方。

仕途坎坷,人生失意,壮志难酬,又与弟弟咫尺天涯,难得团聚,彼时的苏轼忧心忡忡,满怀愁绪难遣。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这首诗中的花影,就是彼时笼罩在苏轼心中的阴影,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苏轼这首《花影》借物抒怀,立意新巧,独具匠心,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抒发了彼时的无可奈何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二次罢相后,王安石退隐半山园,胜固可喜,败亦欣然,彼时的他更钟情恬淡虚静的美好。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奉调赴汝州,黄州归来,途经江宁,特意前往半山园拜访王安石,王安石也骑驴亲自前往江边迎接。

相逢一笑,过往种种,皆成云烟,二人相聚数日,诗酒唱和,十分尽兴,王安石还曾劝告苏轼在江宁买田置屋,两家人相约比邻而居……

时隔多年,他们在变法期间作的关于花影的诗,也都在岁月里沉淀下来,王安石不再有彼时的踌躇满志,苏轼早已挥去了心头的阴影。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方先出看”,四年黄州贬谪生涯,再次归来,苏轼已经不再是彼时的苏轼,而是那个旷达随缘的东坡……

参考资料

《宋史 苏轼传》

《宋史 王安石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