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初心很简单,让我在志愿服务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动力,来自这些特殊的孩子。我只想尽最大的努力做更多的事,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也曾经受人帮助,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我们。”从一名孤独症孩子的妈妈到残障儿童公益课外特殊教育兴趣班的发起人与倡导人,再到甘肃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80后的马晓菲骨子里透出一股执拗劲、不服输,以小小的身躯撑起了一大群特殊孩子未来的天空,也找到了自己的热爱。

1 崩溃过,努力过,她成为了120个特殊儿童的妈妈

提到创办“携手童行 为爱发声”残障儿童公益课外特殊教育兴趣班的初衷,马晓菲的理由很简单:“让儿子有处可去”。马晓菲有两个儿子,一家四口的和睦生活让人羡慕不已,但一切的美好都在小儿子4岁那年确诊自闭症发生了改变。

兰州的治疗条件有限,马晓菲就带着孩子辗转于各地干预机构和医院求医问药。4年来,白天她带着孩子奔波治疗,但是每当夜幕降临,所有的负面情绪扑面而来。看着熟睡孩子稚嫩的笑脸,她无声地流着眼泪,一遍遍地对生活发出质问:为什么?怎么会?天一亮,马晓菲又擦干眼泪,重新振作起来,用最大的耐心陪儿子“重新长大”。

“我家孩子对音乐很敏感,一首歌听两遍就会唱。”求医过程中,马晓菲结识了很多特殊儿童和家长,他们交流发现自己的孩子大多都有潜在的特长,要么记忆力特别好、要么对音乐非常敏感、要么就是喜欢画画……家长们的普遍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处可去”,又苦于周边还没有类似的机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2017年,马晓菲发起了残障儿童公益课外特殊教育兴趣班,“场地是问社区借的,教具自己买,老师最开始也是我们几个有特长的家长”,谈起创办之初的困境,淡然的马晓菲一语带过,“别人可以不做,作为家长我躲不过去了。”马晓菲的两个妹妹都是大学生,每逢假期,两个妹妹都来给孩子们上课。但师资力量远远不够,暑假还好,寒假学生们都要回家过年,兴趣班面临停课。她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各方寻找老师,“不管怎么样,课不能停下来。我不想耽误孩子们的课程,更不想让家长们失去信心。”就这样,抱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付出行动、努力,如今,每周天下午定时开展的公益课堂,更像是孩子们的节日,孩子、家长、专业老师、志愿者们在一起唱歌、跳舞、画画、剪纸,弹琴、做工艺品……即使是“星星的孩子”,也感受到情感的暖流。孩子们越来越开朗,他们还学了很多本领,会尝试与人沟通,甚至能够站在舞台上表演;更令她惊喜的是,许多特殊儿童的家长也在期间得到了“治愈”,他们主动请缨成为志愿者,热心地给予他人以帮助。从刚开始只有三个孩子,到如今发展到固定学员120人,残障儿童公益课外特殊教育兴趣班已吸纳1510人次志愿者参与,共帮助儿童4304人次”。

2 微光成炬,培养更多社会公益力量

“如果能帮到这些特殊儿童,我愿意倾注我一生的力量,去做这样的事情。”马晓菲说,随着儿子病情稳定、兴趣班渐渐走上正轨,她明白,公益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的参与,她的工作重心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心理咨询问诊”走进百个社区时,有她的身影;节能宣传周活动现场,她作为代表发起倡议;最具正能量人气网红赛道中,她成绩不俗;助农团购中,她参与组织的兰小青“青春助农”帮扶活动,解决农民滞销蔬菜300余吨……在马晓菲的带动下,志愿者们、身边的亲朋好友通过分组合作,亲身体验了从策划到实施公益活动的全过程。从理论到实践,从观察到参与,大家在“做中学”,深刻理解到“做公益”的内涵。在共青团兰州市委、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支持下,由马晓菲带头创立的14支专业队伍,正为提升兰州市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贡献着力量。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行走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马晓菲先后获得了甘肃省文明家庭、第四届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甘肃省优秀抗疫青年志愿者、2018年甘肃省暖冬行动优秀志愿者、第二届兰州青年五四奖章、兰州好人、兰州市红十字优秀志愿者、兰州市最美母亲等称号。

“对我来说,在这个平凡而特殊的岗位上能够帮助到很多特殊人群是最大的幸福。”马晓菲表示,吾道不孤,人心向善,一心做公益总有同行者。她更希望通过搭建青年公益文化成长平台,让每一个青年人将自己的活力与创造力转化为彼此关爱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下一个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丹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