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沛县人民法院大屯法庭与杨屯镇司法所运用“一庭一所一会”联动联调机制,在杨屯“融合法庭”现场化解七起涉农民工工资纠纷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包工头张某是大屯法庭辖区某村村民,2021年至2023年期间,王某等七人跟随张某在其承包的某项目工程从事劳务工作。项目完工后,张某分别与王某等七人办理结算,经结算,张某共欠付劳务款7万余元,并向七人分别出具欠条一份。王某等人多次联系张某要求尽快还款,但张某均以工程尚未回款为由,拖延支付。

2024年5月,王某等人自行催要无果后,前往杨屯司法所寻求法律帮助。司法所工作人员了解案情后,认为该案系农民工集体讨薪案件,遂启动联动联调机制,邀请大屯法庭法官参与化解。

大屯法庭庭长李魁当即带领法官助理刘丹赶赴现场,认真查阅案卷材料分析案情,考虑到该起纠纷涉及多名农民工切身利益,且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为实质高效化解矛盾,李魁决定聚合多方力量通过调解方式帮助农民工讨回劳务费。

为确保调解工作顺利进行,大屯法庭邀请涉案农民工,与杨屯司法所召开联动联调现场会,一对一核对劳务款欠付明细,面对面听取当事人意见。

面对张某拒接电话、拒回信息的状况,调解人员多方走访问询当地村民,只知张某在外包工,具体行踪终无所获。

大屯法庭随即调整调解思路和方案,决定邀请张某所在村委会支持和参与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当地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

在村委会网格员的协助下,法官成功找到张某,并组织双方当事人在杨屯“融合法庭”调解室现场调解。

调解中,法官耐心讲法理,通过法条讲解和判例分析,详细告知张某拒不支付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司法所用心明事理,劝说张某承包工地项目中关注民工权益,才是良性发展的长久之计;村委会倾心说情理,引导张某考虑七位农民工人处中年、压力繁多的现实处境。

经过多番释法析理,张某态度缓和,愿意还款,但表示部分项目还未完工,无力一次性付清。根据前期的走访调查,考虑到张某并非恶意欠薪且目前确实存在资金紧张的状况,调解人员将实际情况详细告知工友们,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诉求。

最终,在法庭、司法所、村委会三方联动调处下,七位农民工同意延缓张某还款期限,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大屯法庭当场出具调解书。至此,该起农民工集体讨薪案件高效化解,而法庭也将继续跟进还款进度,督促张某在工程完毕后及时足额给付。

为强化资源整合、信息融合、力量聚合,实现法治资源下沉共享,沛县法院以“融合法庭”建设为主要抓手,与当地“矛调中心”“综治中心”等建立衔接协同机制,开通“法律门诊”服务,实现纠纷预诊评估。与此同时,大屯法庭与辖区司法所、派出所积极构建“两所一庭”联动联调工作机制,促进辖区治理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在老百姓“家门口”解决烦心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