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言

在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Cancer Anorexia Cachexia Syndrome,以下简称CACS)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削弱抗肿瘤治疗的效果,更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全新一代纳米技术升级的甲地孕酮作为一种新兴治疗选择,逐渐展现出其在改善癌性厌食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优势。医脉通特邀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潘宏铭教授深入探讨CACS对肿瘤患者的影响,分析目前治疗现状,以期为CAC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宏铭 教授

  •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

  • 国家新药审评专家

  • 国家合理用药肿瘤药物专家委员会委员

  • 国家卫健委继教中心肿瘤学综合组组长

  •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及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 CSCO支持和康复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 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主持和参加临床试验340多项,主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的《肿瘤免疫治疗严重不良反应案例分析》、《CSCO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 《CSCO肿瘤恶液质诊疗指南》、《肿瘤化疗的毒副反应和防治》、《肿瘤内科诊治策略》、《肿瘤内科合理治疗和用药技巧》、《消化道肿瘤合理用药指南》等,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10多项,2022年获人民名医卓越建树奖

医脉通:近年来,抗肿瘤治疗技术日新月异,靶向、免疫治疗显著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然而,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Cancer Anorexia Cachexia Syndrome,以下简称CACS)作为常见并发症,严重削弱治疗效果但常被临床医生忽视。您在恶病质领域深耕多年,主编《CSCO肿瘤恶液质诊疗指南》等相关指南,引领恶病质治疗前沿。在此,能否简述CACS及其对肿瘤患者的具体影响?

潘宏铭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CACS是以厌食、进行性体重下降、瘦体组织丢失为主、低蛋白血症、炎性反应为表现的综合征1。在中国,CACS的患病率高达37%,其中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患病率尤为突出,超过40%。从I期到IV期的肿瘤患者,CACS的患病率呈现出递增趋势,从27%逐步上升至41%2。这一庞大患者群体和高发病率,凸显了CACS在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CACS对肿瘤患者的影响深远且广泛。首先,CACS降低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例如,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化疗中,CACS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其他患者平均减少9.4~4.3个月3-5;在肝癌的靶向治疗中则平均减少4.3个月6。更为严峻的是,至少有20%的肿瘤患者直接因CACS而离世。CACS还极大降低抗肿瘤治疗依从性,患有CACS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个周期化疗完成率降低了14%7。不仅如此,CACS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健康个体相比,CACS患者股四头肌面积减少10%~33%,骨骼肌指数减少4%~13%,肌肉质量受到损害8。患者经济负担亦是沉重,CACS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长、并发症更多、医疗支出更高。综上所述,对CACS进行有效治疗和管理迫在眉睫。

医脉通:对于深受癌性厌食-恶病质综合征困扰的肿瘤患者,目前临床的药物治疗现状如何,以及存在哪些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呢?

潘宏铭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目前CACS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孕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和促动力药等。其中,孕激素类药物甲地孕酮是经典一线治疗方案,被证实能显著改善患者食欲,增加患者体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项纳入了35项研究共4234例患者的Meta分析数据显示,与安慰剂治疗相比,醋酸甲地孕酮治疗的患者食欲显著改善(RR 2.2,95%CI 1.41~3.40)、体重显著增加(RR 1.6,95% CI 0.87~2.38)、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RR 1.8,95% CI 1.09-2.92)9。甲地孕酮也因此被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作为CACS的首选方案10-12。然而,临床实践中仍面临着挑战和限制。现代医学研究不断探索新药物,但目前针对CACS的新靶点和新技术仍然较为有限,甲地孕酮作为一种经典有效的治疗选择,在CACS治疗方面仍占据重要位置。此外,甲地孕酮是一种天然类固醇激素黄体酮的合成衍生物,其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低,为2 μg/ml,属于BCS II类药物, 溶解性低和渗透性高。普通剂型甲地孕酮须伴随高脂高热饮食方可起效(30分钟内食用完含800~1000卡路里热量,其中50%热量源自脂肪的饮食),临床实际工作中,患者无法耐受,从而影响疗效。

医脉通:目前国内上市了高浓度纳米晶体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这是基于纳米技术改良的全新一代产品。您如何评价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表现,相较于传统的片剂甲地孕酮,它具备哪些显著的优势?

潘宏铭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从片剂,历经普通剂型混悬液,再到高浓度(625 mg/5mL)纳米晶体混悬液,甲地孕酮剂型不断升级,生物利用度和疗效也不断提升。相比普通剂型,全新一代高浓度纳米晶体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优势突出:(1)纳米技术升级,大幅提升生物利用度:纳米晶体技术将药物颗粒降低至纳米级别,药物粒径均匀缩小2万倍,增加溶解度,大幅提高生物利用度13,因此无需伴餐即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2)起效迅速,疗效翻倍:研究显示,服用高浓度纳米晶体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对比其他剂型甲地孕酮,患者平均体重显著增加的时间由14天缩短至3天,且患者12周平均体重显著增加5.4公斤,是其他剂型的1.5倍。进一步研究表明,患者体重的增加中有40%归因于肌肉的增长,有60%则源于脂肪的增加14,这一发现凸显了该药物在促进健康体重恢复方面的确切疗效。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创新药物已于2021年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厌食症,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及癌症患者恶病质引起的体重明显减轻,同时也被《CSCO肿瘤恶病质诊疗指南(2021)》直接推荐,这无疑为中国广大CACS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和希望。

医脉通:纳米晶体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作为一种孕激素,有很多医生担心孕激素带来的血栓风险,而肿瘤患者作为血栓的高发人群,您如何看待这个治疗风险?又如何降低孕激素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呢?

潘宏铭教授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

血栓风险和雌激素活性相关。甲地孕酮属于 17α-羟孕酮类孕激素,无雌激素活性,具有抗雌激素效果。相较去甲睾酮、去甲孕酮等孕激素,甲地孕酮属于血栓风险最低的一类孕激素15。一项晚期胃癌患者使用甲地孕酮后对其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晚期胃癌患者使用甲地孕酮后并未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4% vs 3%)16。同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甲地孕酮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近,治疗期间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阳痿、皮疹、高血压等。临床上在考虑应用孕激素改善CACS之前,应结合患者肿瘤状态及合并症、基础疾病、日常活动情况、合并用药、预期寿命等具体情况,充分评估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做到充分告知和密切监测。

结语

CACS严重影响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依从性,缩短总生存期。全新一代纳米晶体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在改善癌性厌食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这为癌性厌食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恶病质不仅是医学难题,更是社会关切。它以骨骼肌和脂肪组织分解导致的不自主体重减轻为特征,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折磨。面对这一挑战,医疗界的同仁们应齐心协力,共同关注恶病质的防治工作,确保肿瘤患者在恶病质导致的急剧体重减轻之前得到有效治疗,从而构筑坚实的生命防线。让我们携手共进,以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的双重力量,共同书写恶病质防治的崭新篇章,守护每一份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恶病质诊疗指南.2021.

2. Cancer cachexia statistics in China. Precision Nutrition 1(1):10.1097.

3. Support Care Cancer. 2022;30(2):1633-1641.

4. 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 2023; 14: 1274–1285.

5. Eur J Cancer. 1998;34(4):503-509.

6. Sci Rep. 2022 May 10;12(1):7647.

7. Br J Cancer. 2004 May 17; 90(10): 1905–1911.

8. J Hematol Oncol. 2023;16(1):54.

9.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2013(3):CD004310.

10. NCCN 姑息指南. 2024 v1.

11. 肿瘤恶液质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0.

12.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0,7(2):169-177.

13. Arch Pharm Res. 2015 Oct;38(10):1850-1856.

14. Blood (2005) 106 (11): 1433.

15. Circulation. 2007 Feb 20;115(7):840-845.

16. Support Care Cancer. 2024 Mar 26;32(4):249.

编辑:Axsean

审校:Axsean

排版:KIKI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