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聚焦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

编者按 我国是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电动自行车已成为群众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为确保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国务院近期专题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深入行业一线,调查走访了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等相关环节,了解电动自行车产业链中的安全隐患,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安全监管体系,确保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王小霞 见习记者 钟秋月

6月12日下午,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探访了北京超大型社区天通苑,随着涌动的人群远远望去,只见天通苑西三区小区门口,密密麻麻地停满了各式各样的电动自行车。

从送外卖到上下班、从购物买菜到接送孩子,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很多人离不开的出行工具。然而,电动自行车在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便捷的同时,其引发的火灾数量也在连年增长。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已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0051起,造成了35人死亡,近3年相关火灾起数年均增长20%。

为何电动自行车火灾频发?电动自行车治理又面临哪些难题?

有序停放难

数据显示,90%的电动自行车起火致人伤亡案件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业内专家指出,电动自行车停车空间不足、公共充电设施短缺、架空层管理不当等原因极大地增加了发生火灾的概率。

为了规范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和停放,预防和减少火灾安全事故,近期,在国务院全面启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部署下,各地纷纷开展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整治行动。以北京市为例,从5月下旬开始,北京市集中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夜查行动,在第一波次集中夜查行动中,共检查居民小区2020个、清理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1747辆。本报记者走访了多个小区发现,目前北京大部分小区的楼道入户门均张贴了明确的警告公示,严禁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进楼停放与充电,还有的小区禁止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地下停车库。

但随着排查整治力度的加大,一个现实的问题更为突出:大量的电动自行车将停在何处?

本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大多数电动自行车被停放在了单元楼门口或小区门口,还有的停放在公交站以及地铁口。“停放在小区门口不仅乱,且日晒雨淋也会加速电动自行车配件的老化,现在我们的停放规划是在小区内的规定区域搭建一定数量的车棚,把所有的电动自行车都收纳进去。”天通苑西三区一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说道。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电动自行车停放使用不仅事关安全问题,“现在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的主流交通工具,但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出现乱停乱放的现象,将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事实上,电动自行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与停放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艾瑞咨询的研究报告指出,从2018年至2023年期间,我国电动两轮车行业销量从3220万台上升至5500万台。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两轮电动车社会保有量约4亿台。而与保有量日益激增相比,当前超大型城市市中心与老旧小区空间有限,面临着人均公共停车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谢女士经常骑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上下学,之前车子主要停放在小区的地下停车场,但最近因为严查,物业通知不能继续停在地下,但地上一时间也没有合适的停放地点,为此,谢女士找到物业和居委会反映问题,得到的答复是物业暂时也无法解决,居委会正在协调和申请地面停放的地方,但短期可能难以解决。谢女士告诉本报记者,“现在大家都把车子停在小区门洞里,小区变得乱七八糟。”

本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为了缓解停车难问题,一些城市小区设有架空层停车场,但由于设计不合理或管理不善,导致普遍利用率不高。再加上存在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目前多个城市如安徽、广东、上海等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或规定,禁止在特定条件下的架空层放置电动自行车。

上海云街智能科技创始人于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电动自行车的停放使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地面空间太少,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思考“向上”或“向下”的发展模式。

于君认为,从以往日本的设计经验来看,“向下”发展,即通过挖深井把电动自行车停到地下去。但这种模式,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投资,分配到每个车位的成本会很贵;另一方面,“向下”发展还面临管道和地质情况的约束。

“因此,‘向上’拓展停放使用位置是较好的一种方法,要选址在路边和人行道附近,方便车主随时充电和停放。此外,通过降低高度把车库变成低空间设施,也不会影响城市景观。这样既能够解决供给问题,又能解决充电安全的问题。”于君说道。

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电动自行车停放管理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后续应更注重市民的实际需

求,制定更加人性化的停放使用管理措施。

充电规范难

与停放难相伴随的是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难问题。有数据显示,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个住宅小区发现,老旧小区由于基础设施配置比较薄弱,配备的充电桩较少,有的居民采用“飞线”或入户充电。而大型社区同样面临充电桩数量不足的问题。在北京朝阳区一中型社区内,有居民向本报记者反映,虽然当前全国都在严查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和违规充电等问题,他们也通过宣传了解到了电动车进楼充电的危险性,但由于小区居民众多,现有的充电设施无法满足所有电动车的充电需求。

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表示,一方面,小区充电桩数量不足,另一方面,这样也更“方便”。一些居民甚至采取了从家中拉出电线的“飞线”充电方式,这种非正规的充电方式不仅影响了小区的整体环境,还带来了安全隐患。

“现在全国严查,‘飞线’充电较以前少多了。等整治行动一过,各种违规行为很容易‘回潮’,关键是要从根上解决问题。”小区保安告诉本报记者,从根源上看,社区里还是要有充足、便捷的停放和充电设施。

除了充电桩不足、充电难等问题,在走访中本报记者还发现,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也比较混乱。

有的充电桩,按照车辆功率的不同,收费标准也不同。0到300瓦,收费是0.2元/小时;300到500瓦,收费是0.25元/小时;如果是800到1000瓦,收费是0.6元/小时。

“除电费之外,充电桩还有服务费,具体怎么收费也不明白。”在北京从事装修工作的徐先生告诉本报记者,他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四处奔波,发现很多地方的充电桩收费都不太一样,有的贵有的便宜,依据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

针对充电难、充电贵的问题,4月28日,国务院安委办召开会议部署全面启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提出要疏堵结合解决难题,新建项目要将停放充电设施纳入项目配套规划、落实配建要求,既有小区要增设停放充电设施,多措并举管理和约束“进楼入户”行为。

与此同时,各地与社区也屡出新招。一些社区正通过安装智慧电梯、智能充电桩、预警平台等“人防+技防”举措,持续推进防范管理。而在空间有限的老旧小区,体积小、安全性高的智能充换电柜也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我居住的小区年代比较老,当时社区想要加装集中充电桩,但没有空余的场地,所以就采用了集中充电室的模式。”朝阳区酒仙桥街道电子球场社区的居民陈女士向本报记者表示。该集中充电室由一个普通汽车车位打造而成,能同时容纳80块电池集中充电。

“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看似是小事情,实则是大民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充电桩建设的数量;社区和物业也应尽量引入品质较好的充电公司,扩大充电设施的分布范围。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