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故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嵊州城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剧小镇舞台上的表演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钟玲文/摄

越国古都、东方水城、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的标签众多,但此前我对这个江南小城的印象皆来自书中文字,是以,谈起绍兴时,脑海中闪过的画面,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三味书屋、孔乙己和其面前的那一盘茴香豆,便是早刻在骨骼里记忆中的江南——古巷烟雨、小桥流水、柳絮繁花,以及穿梭于石桥下的一叶又一叶乌篷船……

江南去得多了,便不再觉得惊艳。4月初,跟随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采风团奔赴绍兴,初时曾只当是心怀对一代文豪的敬仰而去“朝圣”。然,亲历过方知,绍兴的美既不止在“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江南景,也未止于鲁迅先生曾写下的那一封封“思乡书”,已有2500余年建城史的绍兴,在江南烟雨色外,亦拥有山河之灵秀、历史之悠远、文脉之隽永、美馔之丰盈……

古城今韵,绍兴如是说——

■原初之美,

在山水天地间

彼时,从京城至绍兴,像跨越了两个季节。出行那天,北京乍暖还冷,待夜晚抵达绍兴,迎接我的已是温热的暖风与璀璨的灯火。一夜好梦,醒来后才得见绍兴的江南春色。

水乡,春暖,万物蓬勃。

如泼墨的画面一般跃入眼睛的,是处处柳色青青,处处绿意葱茏。此后,所到之地,总是与曲折的小巷、蜿蜒的河道、雅致的石桥、古朴的乌篷船,相逢又相逢。没有腻,也不再讶异,只是在一步步脚印中渐渐明了的,何为“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越人自古于此沿河建房、遇河架桥,让今日水域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的绍兴,自有水之柔媚,又因会稽山、天姥山等名山的守望,而有山之深沉。

遇见过的山水,我不曾想过要一一记下它们的名字,是因为,我贪恋,那里每一座山,每一条河。

犹记得,兼具奇石之异、山水之秀的柯岩风景区,有一座开凿于隋朝高20米的“天工大佛”,仪态威严,面容安详,与一旁的高30米的“云骨”相邻而立,蔚为奇观。绕水而行,才见其全貌。到了码头,便准备乘画舫去鲁镇。面前的鉴湖,原名镜湖,相传是黄帝在此铸镜因而得名,画舫在碧波如镜的鉴湖之上徐徐前行,虽然身边游人语多嘈杂,我却始终心静如水,自得安宁。向窗外望去,远方,起伏和缓的山峦像笼罩了一层薄雾;近处,湖畔相依相偎的杨柳含烟。偶尔,湖面上还会有一两只白鹭飞过……黄昏时分,远山薄雾上,又多了一抹粉色的霞光。

柯岩的雄奇,为绍兴山水的原初之美增添了一笔颜色,一向觉得绍兴是温柔的“小家碧玉”,可鉴湖水混搭起巧夺天工的石刻,偏有一种豪迈的美。

雨后天晴时的绍兴,山野里又是另一种风情。

唐代文学家裴通曾这样说过:“越中山水奇丽者,剡为之最;剡中山水奇丽者,金庭洞天为之最……花光照夜而常昼,水色含空而无底……真天下之绝境也。”

昔日的剡县,也是如今的绍兴嵊州市。于是,因裴通之赞誉,到嵊州的第一站便是位于金庭瀑布山麓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墓园。传说中的金庭观未能一睹真颜,只踏着长约200米、宽4米由卵石铺设的墓道,去王羲之墓怀思。道路两旁,古柏森森,行至尽头,只见一座青石砌成的圆墓孤零零地掩藏在树丛之中,墓前石亭斑驳的亭柱上镌刻着“一管擎天笔,千秋誓墓文。”没有想象中华丽,却庄严肃穆。而就在距离墓地仅几米处,便是一片盛放的樱花林。谁会想到,曲径幽深处竟有粉色的花海深嵌在苍翠的山林中,一时得意忘形地与花相拥。那喜悦不亚于《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初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的情形。心中不禁喃喃自语,王羲之选择在金庭归隐,果然有道理!

那晚,我宿在嵊州,至夜幕降临,落地窗外远方的山隐入夜色,但天上的星河、地上的霓虹却一起璀璨起来。枕着那一窗美景酣睡到天明,虽辜负了窗外的无尽繁华,却在梦里,依旧与那碧水之上的乌篷摇曳、波光潋滟,烟雨氤氲着的绍兴山水,不断相遇。

■古韵之美,

在历史遗迹中

山水有致,岁月步履不停。自公元前490年至今,越王勾践从吴回国迁都于此,绍兴已走过了25个世纪的光阴。在这座城市里,方寸之间皆有典故,每座古老的建筑也都有一段如烟往事。

有人归隐于绍兴。

伴着落日余晖,抵达金庭镇华堂村时,远远就望见村口,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王氏宗祠,青瓦白墙、飞檐翘角,格外耀眼。小村古朴,总有墨香四处飘散,原是华堂村为王羲之后裔的重要聚居地,一代一代酷爱书法的王羲之后人,依旧在那些古老的宅子里挥毫泼墨。现在的华堂古村,仍留存许多明清以来的建筑,光是老台门就有55座。穿过牌楼走进古村,只偶尔看到几个老人聚在一起闲话家常,“九曲水圳”的埠头边,有人洗衣、有人洗着菜蔬,见游人走过,也不会抬眼看,自顾自忙着。

一个人沿着村内一条窄窄的水渠,向小巷深处走去。未走多远,便看到一破败的老屋,灰色的木门,门锁早已生锈,只是墙壁挂着的一幅画上,书写着石氏太婆建水圳的传说。相传,明初时候,华堂村遭遇水患,王羲之第36世孙王琼之妻石氏太婆,变卖了自己的嫁妆和首饰,捐资建成了总长约357米的“九曲水圳”。这套独立的供、排水系统,不仅平息了水患,还解决了村中灌溉、消防等问题。时至今日,那一条像玉带般弯弯曲曲的“九曲水圳”,仍在小村里履行自己的使命。

故事虽简短,她的面目却异常清晰,再看脚下的水圳,心中只余敬佩:500多年前,只是一介女流的石氏太婆,却凭智慧与大爱,将名字永远写进了华堂村的历史。

有人出生于绍兴。

爱的故事似乎至今仍鲜艳,结局却早已于800多年前便已搁浅。

春波弄旁的沈园,与鲁迅故里仅一街之隔,地方不大,由古迹区、东苑和南苑组成,园内小桥流水、繁花似锦,连景观的名字都极富诗意,“断云悲歌”“诗境爱意”“孤鹤哀鸣”……似乎就是陆游与唐婉从开始至结束的那条悲情的故事线。午间,园内仍然游人如织,可惜,即便春景明媚,游园时也总有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或许,是那斑驳墙壁上刻着的两首《钗头凤》,不时在提醒我,陆游与唐婉令人唏嘘的爱情。“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一路回想,不免心生对他们爱情的惋惜,但更多的是对古代女性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悯!也不知,在城市的喧嚣中依然静谧在古城的沈园,还能将那些爱而不能相守的诗句,流传多远?

追慕古人的脚步,阅尽魏晋风骨与唐风宋韵,鲁迅故里和蔡元培故居等明清时期的历史遗迹,也在吸引我去追寻先驱者们不能被遗忘的曾经。

位于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的鲁迅故里,就连工作日也十分喧闹。在这座清代建筑,鲁迅于此出生,并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我一直对这里心向往之。或许是读过的《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太过有名,对文中描述的一切都极其深刻,脚下的路,竟没有感到陌生。只将鲁迅先生曾经走过的每一寸热土一步步地丈量,不管身边多少喧哗,也如同是在跟随他的影子,一路奔跑、一路笑闹。或是,一路沉思。

穿过汹涌的人潮,经过一条条窄巷与一间间老屋,终于迈进百草园时,像是进入了“洞天福地”,连嘴角都收不住笑。春日下的百草园和课本记忆里的别无二致,高大的皂荚树叶子并不太多,园子中间一丛丛的油菜花,在碧空与艳阳下高高低低地盛放着。只是短短的一段路,仿佛亲眼见过了,书屋里拿着戒尺古板的教书先生,百草园里鸣叫的蛐蛐,以及角落里肆意生长的草……

我好像忽然明白,鲁迅先生儿时的雅趣。虽然,我无法书写彼时万分之一的感动。鲁迅故居的老屋、亭台、天井、砖瓦、草木,见证了周氏家族的兴衰巨变,也见证了鲁迅的成长。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的那段时间里,在其中的一间卧室,鲁迅写下了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此后,他走出绍兴,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烟雨入江南,江南就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阴雨绵绵时的笔飞弄,亦如是。

雨浓,小巷只有几个行人在穿行。蔡元培故居东侧的外墙,在地面的积水中映照出美丽的倒影。故居内,是以砖木结构、花格门窗、乌瓦粉墙为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这是目前我国所有的蔡元培故居中,唯一只介绍他一生事迹的名人纪念馆。不过,比起鲁迅故里,这里似乎小了很多,也安静了许多。在故居中的一间间房屋中穿梭,虽是匆忙了些也,如同重读了一次蔡元培的奋斗史。更钦佩,出生在儒商世家的蔡元培,不仅在绍兴创办了明道女中,还一直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主。那天,本不是北大学子的一众游人,也亲切地喊着他“蔡校长”。

往事悠悠,越地文脉绵延千年,无数名士从古旧、庄重的台门里走出来,为世人留下了一个诗意浪漫、书香四溢的绍兴,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

■至味之美,

在人间烟火里

“青团薄薄浑成碧,糯香秾透入玉肌”“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

一直笃定地认为,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倘若没有品尝过当地的美食,便不算真的踏足过那片土地。而春至江南,一定要品尝过青团的软糯、腌笃鲜的咸香,才是不枉此行。此种执念,源于只喜素食的我十分挑剔,几度到江浙,也只觉得唯这两道才是属于我的欢喜。

此行却惊喜地发现,绍兴竟有许多珍馐美馔令人垂涎。

本不喜饮酒的我,那些日子总想起鲁迅先生笔下身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曾料想,在黄酒之乡的绍兴,那酒必是至味。遂壮了胆,浅尝了几口女儿红与状元红,无奈,那终究不是我的“菜”,入口只觉得有点苦涩。但在黄酒小镇,却在不经意间折服于黄酒“衍生品”的香甜。

那一日,黄酒小镇的游人并不太多。小镇依旧是江南水乡之貌,不过是在碧水、绿柳、石桥和传统的江南民居中,多了摆放在临水一侧大大小小的黑色酒坛,以及缭绕在小镇上空黄酒的芳香。沿街而行,经过一间间商铺,终于耐不住诱惑,将一杯黄酒奶茶与一盒黄酒冰淇淋纳入手中。奶茶也好,冰淇淋也罢,都只有淡淡的酒味,看似不可思议的组合,却掩盖掉了独饮黄酒时的苦。除此,还有黄酒棒冰、黄酒布丁、黄酒咖啡……真的是把黄酒文化,运用到了极致,沿袭了绍兴人自古就有以酒入馔的历史。

味蕾,觉醒了。

只是,虽然偶尔回味,却不曾更改一直以来江浙菜之于我“美食荒漠”的印象。直到,在嵊州的越剧小镇饱食一餐剡溪宴后,开始与友人赞不绝口,“谁说绍兴无美食?”本不喜欢江浙菜的我,这一次,终于将喜爱的江浙食物再添二三——

一道曰《湖月照我影》,实为“菜蒲头河虾打边炉”,主料是菜蒲头、河虾,做法简单,放入菜蒲头的清水烧至滚开,将活着的河虾一并放入,不一会儿就从青色转至红彤,不放盐与其他佐料,只求一个鲜。一道曰《山似剡溪溪似油》,实为“高山南瓜煲”,主料是老南瓜、大蒜子、干贝、红枣。雅称来自杨万里的诗“山似剡溪溪似油,人如诗句句如秋”。慢火煲好的南瓜上,却闪着一层亮晶晶的油光,入口焦香、绵软,甜到让人不能自拔。另有一道《剡溪春色赋》,实为“泉水田园时蔬”,以泉水煮过的虫草花、西兰花、玉米、小番茄、南瓜藤等青菜,仍保留着蔬菜原本的味道,菜色黄绿相间,味淡,汤甜,却满载春天的气息……虽然清淡,却是诗意盎然。

冷盘、热菜、点心……一共多少道,记不清了,只晓得每道皆有雅称,都来自诗词,颇为贴切。而那些我不曾食用过的,也可以在一旁友人的大快朵颐里探知一二,必然,也是极美。

不禁感慨,我这偶得的清欢,不正是绍兴人的日常吗?吃酒、啖河鲜、佐着腌腊小食的幸福,就存在绍兴那些宁静致远的老街每日升腾着的人间烟火里。

漫步剡溪河畔,听着潺潺水声,想起《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仙李白为剡溪写下的名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一不留神,我竟也从镜湖到了剡溪。这算是复走李白曾经的旅途吗?

李白的诗词世界,万物皆美,对他去过的远方从来只有神往,可是,在那一天的剡溪夜色里,我全然忘却了,只沉醉于那口腹之欲的满足里,不知归路。

摇橹声声,千年依旧。

如今,曾留下诗章无数,与汩汩之水一起越过千年的绍兴,正驶入崭新的时代。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今日,绍兴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听到越音袅袅。百年越剧“梦里江南越韵清,浅斟低唱醉中游”的故事,仍在绍兴大地传唱。

绍兴古城内,八字桥、书圣故里、阳明故里、鲁迅故里等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古风文韵依旧,在活化利用的保护中焕发新生。

自古繁华的绍兴,还拥有绍兴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225亿元……

访迹、溯源、思古、寻味、听曲……在这条寻梦路上,绍兴的瑰丽与壮美一一展卷。骊歌响起时,心中满是不舍。不舍,那历史文脉里流淌的风骨;也不舍,那山川大地里遍布的珍遗。不时遥想,绍兴的那一座座曲榭楼台里,曾经有多少人品茶、饮酒、吟诗、作画,只是一起一放之间,便是几许光阴散去?

年轮,呼啸而过。绍兴仍是绍兴,却又不再是昔日的越国古都,不再是鲁迅先生记忆里的那个故乡。而今,匆匆一遇,“我本无意入江南,奈何江南入我心”的情结,更甚。此时,回眸。是以过客之名,寄相思,与绍兴,那个我眼中生机流动的梦里桃源……不必问,那思念,至今未央。

只想,若有归期,愿向绍兴更深处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