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马家窑文化、李氏文化、书画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民俗等独特资源,积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艺品牌,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药都薯乡·壮美定西”文化旅游品牌已初具效应,陇中特色文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全县书画创作人员达到2万人,形成“锄含云水笔含墨,耕罢梯田耕砚田”的独特“通渭现象”。

近年来,定西市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建设陇中特色文化强市为目标,出台《定西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文化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扎实推进文化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定西市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且以精品奏华章

安定区创排的大型秦剧《许铁堂》获敦煌文艺奖,《潞安州》《七郎八虎闯幽州》《大坪故事》在甘肃戏剧红梅奖大赛中获奖;

陇西县围绕李氏文化创排的历史剧《风云陇西堂》参加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并获三等奖,大型秦剧《梦回陇西堂》荣获第六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综合一等奖、《李时珍传奇》斩获甘肃省戏剧红梅奖剧目大奖;

临洮县创排的舞蹈《又见马家窑》,大型水幕实景剧《再现貂蝉》成功上演,原创历史剧《赵安献马》奏响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旋律……

近年来,定西市各级文化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守正创新、赓续文脉,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沃土上深耕细作,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一项项成熟的文艺果实洋溢着文化的芳香,持续温润着陇中百姓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西市坚持文化“走出去”,旅游“引进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走深走实,且以诗意共远方

近年来,定西市以文化“走出去”,旅游“引进来”,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持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大众共享文化成果。

当“镇江南”遇见“定西北”定西市文化旅游资源推介会走进山水镇江、“这么近,那么美,20℃的定西等您来——黄河之滨·渭河源头文旅音乐推介”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巴当舞”携“定西宽粉”亮相贵州“村超”赛场、定西文旅助力天水麻辣烫、歌声里的定西等活动让定西文化旅游火爆“出圈”……

近年来,定西市先后赴兰州、青岛、福州等地举办系列文旅资源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宣传推介活动,“走出去”拓市场、添活力、谋机遇,以主动出击之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文旅“朋友圈”不断扩大。

同时,通过举办渭水文化旅游节、马家窑文化节、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漳县站)等节会赛事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

“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中国最佳康养休闲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美食美景旅游名城”……在一项项闪光的文旅融合桂冠加持下,“药都薯乡·壮美定西”文化品牌效应持续扩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定西市让广大群众尽享丰硕文化成果。

公共服务提质升级,且以文化润民心

“十四五”以来,争取“戏曲进乡村”项目资金1400多万元、演出2200多场次,开展“双百双千”文化惠民活动7000多场次;建成定西大剧院、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定西体育场及体育馆等市级文化地标性建筑;建成城市智慧书屋16座,构建起城区“半小时”阅读圈;全市现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各8个,博物馆纪念馆52个,民办博物馆15个,“乡村记忆”博物馆20个,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87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2个……

近年来,定西市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使各项文化惠民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惠及千家万户,让广大群众尽享丰硕文化成果。

此外,实施了通渭县墨香书画小镇翰墨文化中心、贵清山旅游景区八龙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陇西北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建设,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家……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旅游和体育服务设施不断助推陇中文化走出去,推动着定西文旅事业蓬勃发展。

文化建设,不仅成为定西宝贵的无形资源和重要的发展环境,也成为定西最亮丽的名片,正在沉淀为定西最珍贵的文明底蕴。(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陈昕 图/定西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