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的朝鲜战场,硝烟渐渐平息,双方均陷入僵持阻力的胶着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总部权衡利弊后,决定主动出击,发动一场针对性的战术反击战。

这场代号为"秋季战术反击战"的行动,共分两个批次进行。第一批由12军、39军、68军三支主力军团发起进攻,一举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功。辽沈儿女军12军的火力尤其凶猛,其炮火密集、火力猛烈,让参战将士们久久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地面都好像在我们脚底下颤动!"年逾花甲的杨得志回忆当年战况,难掩兴奋之情。那一次,志愿军火力之猛烈,是几十年国内作战罕见的景象。

第一批进攻的出色战绩,无疑让总部对第二批行动的信心倍增。于是,他们采纳了更为进取的策略:统一所有军团于10月6日同时发起进攻,兵力投放亦由最初的三个军增至七个,分别是15军、38军、40军、65军以及第一批的12军、39军、68军。

这无疑是一记重拳,直指敌人咽喉的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38军更是负有重任。作为享誉朝鲜战场的"万岁军"、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杰出功臣,对这支曾在松骨峰一战中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辉煌战绩的部队,总部无疑寄予厚望。

然而,实践远比理论复杂。一连串的事端令这支英勇之师的斗志受挫,备战过程更是狼狈不堪。

首先,这支"万岁军"的灵魂人物、曾率军创造奇迹的梁兴初军长,在战前不久便离开了军团。梁兴初健康出现问题,不得不离开前线,被调往西海岸指挥部担任副司令。对曾随梁兴初征战沙场、与其同呼吸共命运的将士们而言,这份离别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由于种种原因,梁兴初的继任者、代理军长江拥辉在临危受命之时未能尽善尽美。无论是对外与总部沟通、诚恳汇报实际状况,还是对内统领将士、振奋军心,都做得不够周到。

更为糟糕的是,在接受总部反复询问、是否可以按时开战时,江拥辉在重重压力之下未能如实以汇。他坚持表示一切就绪,全然未能意识到,虽然重兵已至,但缺乏强有力的领导统帅和高昂的战斗意志,这支军团已经名存实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参谋部察觉不对,但也无可奈何。在"万岁军"的千百双眼光芒注视下,不情不愿硬着头皮开战或许是最坏的结果。但军心士气遭重创,斗志不在,更是一次不复存在的灾难。

1952年10月6日,38军这支曾经的英雄部队浴血奋战,在短短10天的白马山战役中,便付出了超过6700人的惨重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骇人的数字,令总参震惊不已。对一支精锐之师、对曾经的"万岁军"而言,在对阵实力孱弱的南朝鲜军队时血本无归,实在是前所未有的耻辱。

事情怎会走向这般地步?灾难来自何方?这个疑问无疑让每个身在朝鲜战场的人无不心生疑虑,侧目而视。

最终,总参作战部长张震不得不亲自插手调查,了解38军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故,以至于从"万岁军"沦落至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从万众瞩目到覆水难收的白马山战役,不仅见证了"万岁军"的衰微没落,更将志愿军未来的道路置于一个巨大的疑问符之下。千钧一发之际,总参是否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志愿军的前景又将如何?一切终将在明朗的历史视野下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