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要想富,先修路”是一句说了很多年的话。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目前已经发展到了较高水平,随着通路、通航、通邮,一路通助力万事通。6月1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9万亿元,平均每天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07亿元,创历史新高。2023年,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先来了解一下去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去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持续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持续优化。全年新开通高铁2776公里,增加高速公路里程6394公里,增加万吨级泊位127个,货物吞吐量超过亿吨的港口达到46个,航空运输机场达到259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里程增加604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连续7年保持在4000亿元以上规模,年末农村公路里程459.86万公里。全国建制村实现全部通邮。

近期多个经济活跃区域聚力升级交通服务

了解完2023年的交通设施建设情况,接下来关注当下身边的交通发展。我们通过这样几个问题来找寻答案。第一个是交通设施升级如何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说到区域经济当然先要来了解区域交通。近期,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以及京广京沪等商务往来较频繁的区域和沿线,一系列交通设施发展获得了新的升级。

长三角新增超级环线 连起沪苏皖浙三省一市

6月15日10时27分,长三角超级环线始发列车G8388次从上海站出发。这一超级环线沿途共停靠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21座车站,最终再回到上海虹桥站,单向行驶里程超1200公里。据了解,该环线开通后10天内的座席车票已全部售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今年5月,长三角铁路已拥有26条高铁,动车组开行范围覆盖除浙江舟山以外的所有地级城市,成为全国高铁网络最发达完善的区域之一。

京广高铁全线实现350公里高标运营

京广高铁是我国客运量最大、列车数量最多的高速铁路之一。6月15日开始,调图后的京广高铁武汉到广州段按时速350公里最高标准运营,这也意味着京广高铁2000多公里全线实现高标运营。

广东最长城铁:公交化运营 横跨五个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就在十天之前,也就是5月的26日,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佛南环、佛莞城际正式开通运营,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首尾相连,实现“四线”贯通运营,形成一条西起肇庆、东到惠州的大湾区东西向交通“大动脉”。这也使得这条线一跃成为广东最长城铁,沿线经过肇庆、佛山、广州、东莞、惠州5个市。由于采用了公交化的运行方式,市民不但可以随到随走,城规列车的班次也更多了。这些交通大动脉的贯通大大缓解了沿途居民的出行焦虑,这条被市民称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长地铁”的线路让更多人在湾区内过上了“同城”生活。

专家解读:交通设施升级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今天的第一个问题:交通设施升级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从刚才片子当中长三角的超级环线高铁列车到珠三角的广东最长城铁开通,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来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研究员卢伟的解读。

卢伟表示,一是大幅降低了城市群内部的要素流动成本。像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地区都提出了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大湾区、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设区域市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等不同层次的轨道交通,将有力支撑三大动力源地区内部城市间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群、城市间的通勤、商务、油气等出行效率和物流效益提升,促进商务活动、投资和创新,从而推动城市群的经济繁荣。

二是可以更好的促进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根据空间尺度的不同,长三角和大湾区因地制宜的采用高铁和城际铁路作为主要的联系形式,但相同点是线路串联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城市。这既有助于中心城市强化创新溢出,发挥大规模的消费市场的优势,又有助于具有产业比较优势和一些资源禀赋的中小县市,在新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实现一体化的发展,支撑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共同体。

三是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我国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级战略产业集群的集中布局地,便捷的轨道交通拉近了原本较为分散独立的城镇,一方面提升了城市的产业协同分工、协同创新能力,夯实了城市群加快培育新增生产力的底座。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具备自然、人文、历史、红色文旅资源城市的纽带,有助于资源协同做大,提升整体的知名度。

近期各地交通建设取得了哪些新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近期各地交通建设取得了哪些新成果?先将目光转向西南川渝地区的四川,通过现场图片来了解一艘霸气上新的“陆地航母”。在6月14日,西南地区最大动车所——天府动车运用所正式投入运营。这个动车运用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天府新区,规划总面积约2090亩,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动车所。此次投用的东侧车场可同时检修24组标准动车组,最大可担当每天90组标准动车组的检修任务。从这几张现场的图片上来看,天府动车运用所的确像一艘霸气的“陆地航母”。天府动车运用所投用以后,对提升成都地区,高铁开行公交化水平,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近期全国还有哪些交通建设新成果?

深中通道通过交工验收 计划于本月底通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5—16日,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等80家单位150余名代表沿深中通道东、西人工岛、深中大桥各重点工程实地考察,并召开交工验收会议,交工验收委员会认为深中通道工程质量合格,同意通过交工验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中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518跨珠江口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起自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通过万顷沙互通与南中高速连接,在中山市马鞍岛登陆,与中开高速对接。项目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全长约24公里,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中开高速完成质量验收 即将全线开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全长129.7公里的中开高速已全面通过广东省交通厅各项质量验收,并定于与深中通道同步通车。中开高速在河道纵横交错、高速公路密度较高的珠三角地区,桥隧比高达94%。起点位于广东中山市东部的马鞍岛,终点抵达广东江门恩平市。它与深中通道直接相连,成为G2518深圳至岑溪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开高速开通后,将与深中通道携手助力粤西地区协同发展。

东航C919开始执飞第四条商业定期航线

民航方面,6月14日,机号为B-919A的东航全球首架C919客机执行MU5309航班,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广州白云机场,乘坐C919客机前往广州的旅客有不少是特意选择了这一航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午9时37分,这架C919客机搭载着162名旅客,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标志着C919正式开启第四条商业定期航线的运营。作为国产大飞机C919全球首发用户和目前唯一商业运营C919客机的航司,东航C919机队规模已达6架,正在执飞的定期航线还有上海虹桥—北京大兴、上海虹桥—成都天府和上海虹桥—西安咸阳等航线,飞机日利用率不断提升。

香港到京沪夕发朝至高铁动卧列车成功开行

铁路方面。6月15日,京港、沪港间夕发朝至高铁动卧列车也正式开通,首发列车于当晚分别从北京西站、上海虹桥站前往香港西九龙站。同时,香港西九龙站也将开出发往北京和上海的首发列车。此后,将维持周五、周六、周日、周一开行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趟动卧列车共有二等座110席、软卧520席,软卧车每辆车设有10个包厢,共40个铺位。为方便乘客通关,香港西九龙站在同一楼层设香港口岸区和内地口岸区,实行“一地两检”。

专家解读:如何看待近期公路航空高铁领域提质升级?

看完刚才这一组各地的交通建设成果,接下来就是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近期公路航空高铁领域提质升级?结合刚才提到的天府动车运用所投入运营、深中通道成功验收、C919新航线开启、香港到京沪夕发朝至高铁动卧列车成功开行……这些建设成就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何在?我们继续来听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所研究员卢伟的解读。

卢伟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优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向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八横八纵高铁网、六轴七廊八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提升全国区域、城乡的出行条件,便利要素的流动,降低物流的成本,以城乡交通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二是增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装备先进化、运管模式的数字化以及创新基础的自主化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一些过程,带动了高质量的投资,满足了高品质的出行消费需求,促进了先进适用交通装备的研发生产,推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交通系统运营模式、装备产品、服务标准的走出去。

三是优化整体的发展模式和质量,推动交通运输向一个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升级,有助于提升城乡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质和运行效率,加强城市和高速公路的充电桩、加氢站等一些普及,也有助于降低交通部门传统的能源消耗,既提升了能源安全的能力,也有力支撑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来源: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