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主要与体内血糖水平密切相关,日常所吃的各类食物,如主食、糕点、水果、含糖饮料等都含有多种糖分,这些糖分会在小肠内被分解成葡萄糖并进入血液,这便是血糖的主要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常情况下,血糖上升时,胰岛 B 细胞会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将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直接为细胞供能,或者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以备后用,从而维持血糖浓度的平衡。

然而,如果长期频繁地摄入高热量饮食,会使血糖异常升高,这就迫使胰岛 B 细胞不断加班、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转运血糖进入细胞,久而久之,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受体就会变得麻木,对胰岛素的刺激不再敏感,于是胰岛 B 细胞就需要更高强度地工作,分泌更多胰岛素去协助转运血糖,这就是所谓的“胰岛素抵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胰岛 B 细胞长期像这样高强度地“996”工作,终有一天会崩溃失常,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此时多余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只能在血液中四处游荡,进而导致高血糖。

长期频繁的高热量饮食还会导致人发胖,这便是肥胖常常与糖尿病关联紧密的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尿液是无糖的,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会把原尿中的葡萄糖运回血液中,但如果血糖过高,肾小管无法将所有葡萄糖都吸收回血液,就会出现尿糖。患上糖尿病后,体内血糖虽高,但细胞却不能获得足够能量,身体又急切想把多余的糖排出体外,所以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三多一少”症状,同时还会让人感到疲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诊断糖尿病主要依据不同情况下的血糖浓度以及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果符合标准,那就很不幸可能患上了糖尿病。不过,虽然糖尿病与肥胖有关,但糖尿病患者并不都是胖子,也并非都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才患病。

糖尿病主要有六种类型,其中 I 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本身就缺乏能制造胰岛素的胰岛 B 细胞,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都可能诱发 I型糖尿病,这类患者主要是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九成的儿童糖尿病患者都是I型糖尿病,很多I型糖尿病患者并不胖,甚至比普通人还瘦,所以糖尿病并非中老年人或肥胖者的“专利”,年轻人和瘦子同样有可能患病。当然,九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是 II型糖尿病,高龄、不良生活习惯、长期暴饮暴食、吸烟酗酒、肥胖等因素都会增加患病风险,但即使是 II型糖尿病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生活习惯,因为它也与基因相关。

糖尿病绝不仅仅只有“三多一少”或让你疲倦等简单症状,其真正的危险在于各种棘手的并发症

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会通过多种机制损害患者的血管,比如患者视网膜里的血管受损后会生长出新的血管,这些新生血管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视力模糊、破坏视网膜,同时毛细血管增生还可能引起视网膜脱落,直接造成失明。血管病变还会导致神经缺血以及细胞代谢异常等问题。

还会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一些患者的手脚对触碰、温度等刺激变得迟钝,再加上患者免疫力低下,脚上稍不注意擦破点皮就容易导致感染、溃烂和深层组织病变,这被称为“糖尿病足”,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这是糖尿病中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涉及心脏、肾、生殖器等多个身体部位的并发症都与糖尿病引发的血管病变有关,这些防不胜防的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重要原因。

I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注射等方式补充胰岛素,II型糖尿病可以通过一些降糖药控制血糖,但如果用药效果不佳或有用药禁忌时,也需要注射胰岛素。

但麻烦的是,注射胰岛素并非简单地打针,注射时间、频次、用药量、胰岛素种类等都需要仔细考虑。有些患者在自行注射胰岛素时可能会出现低血糖,这主要是因为不小心注射过多,或者搞错了不同种类胰岛素的注射时间等,所以很多患者都会随身携带一些糖果,以便在意外发生时能快速提升血糖,避免因低血糖而昏厥。此外,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低盐饮食、戒烟酒等都有助于控制血糖,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预防糖尿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通过各种设备每天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为饮食和治疗提供依据,这也颇为麻烦。

糖尿病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和生活不便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冲击,而这往往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2021 年南京两家医院对 199 名 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近九成患者有心理痛苦症状。2019 年一份统计了 1500 多位各年龄段 II型糖尿病患者的调查发现,56%的患者因患病而感到情绪焦虑,约 15%的患者甚至可能抑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糖尿病十分难缠,患者不仅需要医学治疗,还需要心理调节,希望每个人都能善待身边的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