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府的街头熙熙攘攘,一个术士正在卖弄相面之术。他眉飞色舞地说着,吸引了无数百姓驻足围观。人群中,一个叫毕茂的卖缎客也凑了过来。

毕茂袖中别有心事,那里装着一个沉甸甸的银包,足有十余两。就在他被术士的话语吸引,略一分神的瞬间,"当啷"一声,袖中银包竟落在地上!

"我的银子!"毕茂大惊失色,慌忙弯腰去捡。不料一双手快似闪电,眼疾手快地抢在他之前,握住了银包。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臭名昭著的光棍罗钦。

"这银子是我先捡到的,凭什么给你?"罗钦耍起无赖,将银包攥得紧紧的。毕茂气得脸色铁青,上前与他理论:"明明是从我袖中掉出来的,天地可鉴,你休想抵赖!"

二人争执不下,围观的百姓议论纷纷。罗钦见状,计上心头,大声喊道:"这么大一包银子,反正不知道是谁的,不如大伙平分了!你们说是不是?"

一听得平分银子,岂有不动心的?顿时有人附和:"就是就是,平分最公平!"毕茂眼看众人都帮罗钦,心中惶急,情急之下,脱口而出:"这事咱去包大人那里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茂和罗钦对簿公堂,各执一词。罗钦信口雌黄:"小的只是个贫苦的术士,在人群中看到地上有个银包,顺手就捡了起来。谁知这厮跳出来,非说是他的。大人您评评理,这天下掉的银子,谁捡到不就是谁的吗?"

毕茂急红了眼:"大人明察,小人袖中的银包落下,分明是那光棍趁机抢去,居然还恬不知耻地狡辩!这种行径,同明抢有何区别?"

包拯凝视二人,目光如炬。他看罗钦长相猥琐,眼神乱飘,心生疑窦:"此人相貌不善,未必清白。"当即吩咐手下:"去查这罗钦的底细!"

堂下书吏迅速行动,没多时便回禀:"启禀大人,那罗钦在南街开了个铺子,专做买卖锡器的生意,并非无业游民。"

包拯眉头微皱,道:"有铺子也不能说明什么,买卖人自有真假善恶之分。"他转向毕茂,淡淡问道:"你说银子是你的,可有几成把握?"

毕茂心虚地低下头:"小的一时糊涂,失察银两数目。但那必是我的无疑,不然如何会从我的袖管里掉出来?"

看二人你言我语,包拯断定必有蹊跷。他当即令人将在场围观的两个百姓带上堂来。

两个百姓战战兢兢,在包拯的逼视下,终于招了实话:"禀大人,小的看得分明,是那个罗钦先发现地上有银包,那毕茂随后才捡起来的。"

"这么说,毕茂所言未必属实?"包拯沉吟片刻,做出判断,"既然你也不知银两数目,这银子十有八九不是你的。依我看,你二人不如平分了吧。"

堂下,罗钦笑逐颜开,毕茂则气得脸色铁青。包拯却悄悄吩咐亲信门子俞基:"你暗中跟踪这二人,仔细察看他们的反应。"

俞基领命而去。不多时,他回禀道:"启禀大人,那毕茂出了衙门,便开始抱怨大人断案不公,恨那罗钦骗了他的银子。罗钦出去后,遇到两个狐朋狗友,非要他分银子,几个人吵吵嚷嚷,进了酒馆不知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事并未完结。"包拯严肃地说,"我看那罗钦必有问题。"他吩咐另一个聪慧的门子任温:"你与俞基各带五两假银子,装作路人,故意在罗钦面前显摆银包,看他如何行动。我担心此地必有剪径的贼人,若有发现,定要擒拿归案,本官重重有赏!"

任温与俞基领命而去。他们佯装不经意地来到罗钦面前,故意打开银包,让里面的银两闪闪发光。俞基还故意惊呼:"任兄,你的银子可真多啊,不怕招贼?不如买些吃食,咱们边走边吃。"

二人来到一个卖樱桃的摊前,边买边吃,一边谈笑风生。不多时,俞基惊觉袖中一轻,银包竟不翼而飞!他暗叫不好:"任兄,我的银子被偷了!"

任温会意,高喊一声:"有贼!"想要去抓小偷,却被周围涌上来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眼看小偷就要逃之夭夭。情急之下,他一把抓住身边的两个人,大喊:"是这两个同伙,大家快来帮我拿贼!"

那两人慌了神,大喊冤枉,奋力挣扎。但任温早有准备,死死抓住不放,口称奉包大人之命,必须带他们归案。

围观的百姓见状,纷纷帮腔,七手八脚将二人绑了,解到包拯面前。包拯不动声色地问:"尔等姓甚名谁?为何要帮小偷?"

那两人颤声答道:"小的一个叫张善,一个叫李良。我们真的冤枉啊!不过是看戏时被挤来挤去,哪里知道有什么小偷?这位大人却说我们是同伙,小的们做梦都不敢啊!"

包拯冷笑一声:"你们一个姓张名善,一个姓李名良,生得倒是好名字,想必是为遮掩本性吧?若真冤枉,外郎缘何要拿你们?"

张善哀告:"小的们实在是无辜的,不过倒霉撞到了贼人作案,就成了替罪羊。大人明察,小的们虽然贫苦,却向来安分守己,不敢做伤天害理的事啊!"

包拯气得胡子直翘,喝道:"胡说!你们休要再狡辩,看我如何发落你们!"当即判了二人每人三十大板,充军三年。惨叫声不绝于耳,张善和李良痛不欲生,却又无可奈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人犯带上来!"包拯的声音如雷贯耳。张善和李良被五花大绑,扔在殿前,脸色惨白如纸。

包拯从案几后走出,负手而立,森然道:"我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若是招出同伙,并协助破案,我可以从轻发落。否则,定要按照窝藏人犯、包庇盗贼的罪名,重重惩处!"

张善颤声道:"小的们真的不知啊!若是知道小偷是谁,又怎会自投罗网,顶替他人受罪?"

包拯冷笑道:"此话当真?"他向衙役使了个眼色,衙役会意,取出一个包裹,打开来赫然是几锭银子。

"你们认得这个吗?"包拯阴森森地逼问。张善和李良面面相觑,心知大事不好。

原来,他们行贿驿丞,送银求情时,包拯早已察觉。如今银两被搜出,罪证确凿,再无抵赖的余地。

绝望之下,二人跪地告饶,招认了同伙林泰、罗钦等二十余人。原来他们是一个专门行剪径盗窃的团伙,作案已久。这次不过是他们诸多案件的冰山一角。

在包拯的步步紧逼下,案情终于水落石出。原来这个盗贼团伙,长期流窜作案,祸害百姓。他们窃取钱财无数,而那罗钦和林泰,正是团伙中的头目。

包拯当庭宣判,将罗钦、林泰、张善、李良等一干人犯,或充军、或徒刑,罪无可恕。同时还勒令罗钦将骗来的银两悉数奉还毕茂,以儆效尤。

张善和李良更是恶贯满盈,被钦定为盗贼头领,负责赔偿所有受害者的损失。从此,这个横行一时的盗贼团伙,就此覆灭。

百姓们无不拍手称快,他们纷纷夸赞包拯断案如神,伸张正义。有人感叹道:"若非青天大老爷明察秋毫,这伙恶贼指不定还要祸害多少无辜百姓哪!"

消息传开,许多受害者纷至沓来,前来领赃,感谢包拯的恩德。一时间,开封府的大堂都被感激涕零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

包拯望着堂下的百姓,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世间罪恶丛生,奸佞当道。若没有铁面无私、心系百姓疾苦的清官,百姓定会深受其害。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暗暗发誓,"我包拯在,必当竭尽全力,扫除奸佞,惩治贪恶,还天下太平!"

次日清晨,开封府上下已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洗尽铅华的包拯,端坐在书案前,借晨光熟读案卷。大堂之外,百姓安居乐业,歌功颂德之声,随风而来。

这一日,对平凉府的百姓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他们终于看到,邪不压正,正义终会得到伸张。这世上,还有包青天这样的清官,他们便心存希望,盼望有朝一日,歪风陋习尽除,山清水秀,国泰民安。

而对包拯来说,这只是漫漫断案路上的又一个脚印。只要奸佞未除,民心未安,他便誓不罢休。他是那黑暗中,永不坠落的一轮明月,照耀着百姓前行的路。

"等着瞧吧,你们这些为非作歹之徒,"他的眼中,透着凌厉的光,"我包拯,迟早要你们一网打尽,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