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芒背后X毕业“三去”特辑

ZJUSOM

“博士生毕业后要去世界一流高校任教,努力为建构中国自主管理学知识体系奋斗”,这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一直以来对博士生的希冀和提倡的毕业“三去”理念之一。

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多年来,一批批管院优秀博士生在毕业后坚定选择“以学术为业”,持续传来“获世界一流大学教职”之佳音,如同最近刚拿到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TSB)助理教授一职的浙大管院2017级企业管理博士毕业生魏俊杰。

提到“魏俊杰”这个名字,不少管院老师都非常熟悉,因为他的本科与博士研究生求学生涯全在管院度过,还担任过企业管理三支部的支部书记,时常忙碌穿梭于管院大小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大管院2017级企业管理博士毕业生魏俊杰

蒂尔堡大学作为欧洲顶尖高等学府,是国内外诸多学子梦寐以求的高校。魏俊杰曾因疫情原因并未出国交流学习,竟能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成功拿到该校教职,这属实不易,也令不少学弟学妹不禁羡慕与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

尽管他自己将这归因于“幸运”“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但光芒的背后何曾有过“舒适”与“一帆风顺”?【光芒背后 X 毕业“三去”】特辑,我们通过深度专访,了解到了魏俊杰以成长型心态厚积薄发、收获成长的故事。

01

是命运使然还是毅力驱动?他以成长型心态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基于对管理学与心理学的浓厚兴趣,2014年,刚进入浙大学习一年的魏俊杰在选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人力资源管理”,从此开启了他期盼已久的本科学习时光。

当时的他,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常常在上课之余跟着自己的科研导师——浙大管院教授谢小云及其团队里的“师兄”“师姐”一起做研究。正是在这一训练过程与团队氛围的熏陶下,魏俊杰逐渐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俊杰与导师谢小云及其团队里的部分学生

但此时的他,仍未想过继续攻读博士,直到大三那年他去一家创业公司实习,发现了“现实”与“想象”的差距。

“我原本以为科研中一些前沿的人力资源管理或组织行为理论可以在实习中应用,但当时我发现,不少企业里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对这方面并没有需求,他们要求员工做的只是一些偏行政服务的工作,我感觉学不到东西,而且我更喜欢能够发挥较大自主性或者说相对‘自由’的职业。”魏俊杰回忆说。

这一实习发现与深入思考,加上对科研萌生兴趣、喜欢谢小云老师团队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他突然产生了想要继续留在管院攻读博士、未来以学术为业的想法。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从决定踏上读博之路的那一刻起,等待他的并非开满鲜花的绿荫大道,而是布满荆棘的沙漠苦旅。

“或许没有人会说自己的博士求学生涯一帆风顺,我也不例外。第一篇研究从构想到最终发表,花费了我近五年时间,在多个期刊得到评审甚至修改机会后仍持续被拒稿。读博期间还因疫情错过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回想起读博期间陷入过的一个个“困境”,魏俊杰至今心有余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思考科研问题的魏俊杰

魏俊杰提到的“第一篇研究”在首次投稿过程中并未直接被拒,相反,一些高水平国际期刊给了他修改机会。

然而当他完成文章修改并返回后,却被期刊编辑提出“拒稿”。拒稿原因并非论文本身不够好,而是在魏俊杰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投入论文修改期间,有研究同类话题的文章已在另一个高水平英文期刊发表。

这件事给他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冲击,即便这篇论文最终也成功在另一期刊发表,但花费5年反复打磨与修改的研究,最终没能发表在自己最想要发表的期刊上,那颗满怀激情与热血的心,难免会感到“冰凉”。

更何况那时正值新冠疫情爆发,原本要出国交流学习的魏俊杰突然被“拦”住了脚步,不得不在家开启长达半年的“线上读博”时光。那半年里,魏俊杰和大多数陷入困境的博士生一样,经历过诸多未能如愿的遗憾,也经历过对顺利毕业的担忧与迷茫。

不过他并没有自怨自艾,性格中的乐观、导师对他进行的科研训练与鼓励,让他快速从跌倒中爬起来,内心也逐渐变得坦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俊杰参与师门团建活动

“那段时间,我常安慰自己:读博、做科研都难免遇到挫折,这是常态并非特例。既然选择走学术这条路,就得有成长型心态。”魏俊杰说,正是秉持这种心态,他从一次次失败中得到启发,在经验总结中收获成长。

而事实证明,乐观总会迎来阳光,努力终会获得回报。在那之后的几年里,魏俊杰按照导师的规划,深入一家又一家企业调研,持续在“多团队管理、流动团队效能”等组织行为相关研究上做好数据与资源积累,最终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凭借在这一细分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学科建设潜力,获得荷兰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的青睐,顺利成为该学院组织科学系的青年教师。

02

读博是一场“沙漠苦旅”,幸运的是,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

“读博是在黑暗的隧道里探索,亦或是在遍布荆棘的沙漠里行走。”魏俊杰博士入学时导师谢小云给的这剂“预防针”,他至今犹记,因为这句话后来的确成了魏俊杰读博经历的真实写照。

唯一不同的是,他并不觉得艰苦,甚至感觉自己很幸运。“有幸遇到一群可爱的人,有幸加入‘离现场很近’的管院,一步步引领我见识沿途风景与广阔世界。”

魏俊杰说,在浙大管院求学期间,尽管历经重重困境与挑战,但每一次挫折背后仿佛都暗藏“惊喜”,促他成长、推他前进。而这些“惊喜”的制造者,正是那个育他、温暖他多年的导师团队与管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常生活中的魏俊杰与导师、同门

“第一次见到谢老师,就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对于问题本质有着敏锐的洞察。能够在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里追随谢老师学习,真的非常幸运。这些年来,他把他所掌握的学术经验、对于新兴现象和科学问题的敏锐嗅觉等倾囊相授,常常教导我做研究要秉持严谨求是的态度,要践行‘顶天立地’‘Standing in the field’的学术理念;不断激励我探索兼具实践与理论价值的‘真问题’,去做真正让人激动的学术研究。”

提到过去多年来为其规划博士成长路线、在每个关键阶段引领其走向学术前沿的导师谢小云,魏俊杰的眼中满是敬佩与感恩。他记得每次遇到困难或想要寻求指导时,都能叩开谢老师办公室的大门,无论多晚;他记得谢老师时常在团队例会上的叮嘱“我们的数据必须double check后才能发表”“无论做什么研究,最后都要回归到科学真理”;他记得谢老师长期鼓励他深入企业、到“现场”去,助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真问题”,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我之所以在每次遇到挑战时都保持从容与成长型心态,是因为我深入调研过一些领先企业,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前沿的实践问题与资源,这些都是我做高质量研究的重要支撑与选题之源。能够拿到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教职,也跟这些‘积累’密切相关。而能够拥有这些积累,得益于谢老师对我的培养规划与前瞻布局,也得益于学院提供的平台与搭建的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俊杰在2019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年会上获奖

在魏俊杰看来,本科毕业后继续在管院攻读博士,是自己做过最正确的选择。因为管院是一所离“现场”很近的学院,云集了来自各行各领域脚踏实地、务实创新的浙商校友、学生,他们待人坦诚、愿意交流与探讨真问题、追求创新与卓越,且深受管院“健康力量”价值观熏陶。与他们交流,可以了解到许多前沿的商业实践,切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而积累丰富的数据、问题,探寻有价值的研究选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俊杰与在管院结识的三位EMBA师兄、师姐合影

“不仅如此,管院还有涉及多学科及学科交叉前沿的学术报告、讲座、论坛、国际会议等,这些活动让我有机会见到很多顶尖学者与专家,寻求合作机会;还有不少厉害且友善的老师与同学,比如一路以来对我倾力指导与陪伴的胡琼晶老师,是他带我领略何为真正的好研究,鼓励我积极“走出去”,促使我最终找到心仪的海外教职。再如早期带我一起做研究、引我踏上读博之路的凌楚定师兄,是他教会我如何去企业开展深度调研,告诉我‘读博是一种能够更多发挥自主性的自由职业’,还有……”提到过去几年来在管院遇到的那群“可爱的人”,魏俊杰滔滔不绝。

他说,读博之路难免荆棘丛丛,但他很幸运,一路走来不仅有“阳光”照亮前路,还有一群“同行者”携手行走,他有足够的勇气迈向星辰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俊杰与胡琼晶老师(左2)及团队成员外出调研时合影

03

带着使命与嘱托踏上新征程,他坚定要做真正让人“激动”的研究

如今的魏俊杰,早已不是刚刚入学时那个懵懂少年,经过在管院的多年潜修与磨炼,现在的他心态更从容、做事更细致稳重,对于身上所肩负的“管院人”使命也更加明晰。他将牢记导师嘱托,未来坚定做真正让人“激动”的研究,为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加入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学科学院组织科学系后,我会加紧推进博士论文有关多团队管理、流动团队效能等与新兴组织模式密切相关的研究。同时作为浙大管院-钉钉数智组织联合实验室的一员,我也将结合理论研究协助钉钉一起改进产品,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实融合与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加“浙大管院-钉钉数智组织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的魏俊杰(前排左6)

据悉,魏俊杰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为多项目管理的效能问题,之所以聚焦这一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是因为想要解决近年来组织在开展多项目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效能问题。

比如很多企业开展软件开发或系统开发等项目时,会自上而下地快速组建项目团队来做,但这种项目制是一种临时性的组织模式,企业可能因需开展多类项目而将员工同时安排到多个项目中,这意味着员工常常要面临多项目并行的挑战,在不同项目中的频繁切换将分散他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此时,他们的绩效表现、项目团队的工作效率以及员工心理都可能出现问题。

魏俊杰的研究致力于制定相应策略来解决这类问题。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所看中的,也是他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能力与积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俊杰与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组织科学系同事合影

“我在做的很多研究刚好符合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正大力发展的团队前沿研究方向,他们有良好的实验方法基础,我有一些较有前景的研究场景与数据资源积累,刚好可以形成互补。”

魏俊杰说,谢老师时常强调做研究要到“现场”去,因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一定源于实践。我会牢记他的谆谆教诲,未来继续深入现场、Standing in the field,做让自己忍不住与他人分享、令人“激动”的高水平研究,做能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并为建构中国自主管理学知识体系而奋斗。

毕业不是终章,而是奔赴星辰大海的起点。此刻的魏俊杰和其他毕业后即将去世界一流高校为科研与育人事业奋斗的管院优秀学生一样,正争分夺秒地忙碌着,因为新征程已然开启,他们将以青春力量挺膺担当、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与学科进步书写最“健康力量”的篇章!(了解更多毕业后去一流高校任教的同学的精彩故事,敬请期待我们后续推出的毕业“三去”系列专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俊杰去蒂尔堡大学面试时所拍摄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1.为成功申请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教职,你做过哪些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俊杰

2023年上半年浙大管院与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合办了一个线上workshop,主题是有关团队研究的。当时我刚好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第二个子研究,于是在导师鼓励下报名这个workshop并做了汇报,由此在线上与蒂尔堡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组织科学系的几位同事提前建立了互动和联系。今年初,那边刚好要招聘一名聚焦团队研究的学者,于是我在谢老师和胡老师的鼓励下,提交了申请材料。

其中所做的准备大多是围绕申请动机、匹配性、科研、教学等方面展开,当时也刷了很多网上的海外教职面试经验帖,收获很多。

Q2.你认为读博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俊杰

最重要的是明确以学术为志业的目标,把自己当作一个学者,保持成长或学习型的心态以及主动性。

在科研方面,早期可以找一些role model作为学习对象,他/她们的研究会让你激动、有链接感,同时打好研究方法论的基础,让自己能以理论理解世界和用严谨科学的方法研究世界;中后期则要多思考自身的研究身份(research identity),过程中要多“走出去”,一是多了解前沿实践,二是跳出自己所在的细分领域,看看其他领域、学科所关心的前沿问题和趋势。如今学科边界在消融,每个研究者都必须关注真正重要、有社会影响力的问题。

另外,要学会主动出击,从专业角度要求自己,你如何找到一些新东西、新视角,源于你跟谁做过交流、了解过怎样的故事和前沿文章。我会订阅几乎所有主要学科最新online的文章,都会去看,看了再主动找导师交流与探讨。

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一个重要、聚焦的研究身份及相应的文章pipeline通常是申请教职最核心的竞争力。教职的可能性有很多,匹配性很重要,因此需要多去了解不同学校的招聘时间、岗位和主题等,有的放矢。

Q3.读博难免会遇到压力,你平日里如何应对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俊杰

压力本质上来源于自身对问题的陌生和不确定性。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的举措可以用于应对压力:第一,多与人交流讨论,把问题与导师、同门、同学等分享,看看从他们的角度是否有一些思路。有时候在自身看来无解的问题,对导师来说其实并不困难,或者解法比较明确。同时,与人交流也一定程度上会帮你分担压力;

第二,断去想可能的解决路径,可能谁更了解这个问题,大概可以怎么去做,并且做起来;

第三,保持成长型的心态,始终相信自身能从压力事件当中学到一些关键的东西,并持续反思。在我的博士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或许和研究主线没有直接关联的任务,实际都在后来的某一时刻成为我与业界或学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

第四,学会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放松身心。比如我比较喜欢安静地逛逛校园或去西湖周边走走,科研之余喜欢看看极限挑战等综艺放松大脑。

策划采访/编辑:段婷

审核:佟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