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我们在克里米亚会晤……继续增进合作与了解,才能够实现人类最崇高的愿望——一种安全而持久的和平。”

雅尔塔会议后,英美苏三国联合发布《克里米亚声明》,其中明确表示会议召开的本意是为了战后的世界和平。

然而,在今天,人们谈及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的雅尔塔体系时,却往往将其与冷战挂钩。

这个原意是为世界和平而制定的战后体系,为何在实践中,反成了冷战推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和平”

到了1944年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已经明朗,但法西斯还在进行垂死的挣扎。

在这样的背景下,英美苏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了一次会议,共同探讨如何尽快结束战争,并对战后的世界秩序进行了讨论。

在会议上,尽管英美苏三国的目标存在不少分歧,但是总体的气氛还是比较愉快的。

在经过8天的会谈后,3国共同发表了《克里米亚声明》,其中义正辞严地声明3国的会晤是为了“安全而持久的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来看,雅尔塔会议牺牲了许多他国利益、尤其是中国利益,因而带有明显的“霸权分赃”色彩。

但另一方面,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霸权分赃与盼望和平其实并不冲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为亲历了战争的残酷,为了不再打仗,英法绥靖主义疯长,就连一贯好战的美国也改变了传统,转而奉行孤立主义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员伤亡远超一战,经历了二战的各国民众渴盼和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更何况,战争给英国和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当时两国都在为战后重建而头痛,这种痛苦两国绝不会想要再经历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是孤悬海外,本土未被战火波及,甚至凭借这一优势在战争中获取了经济利益的美国,看着欧洲的惨状,也会引以为戒。

因此,至少在雅尔塔会议召开之际,3国“为了和平”的愿望应当是真诚的。他们都想要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战后建立一个能够维持世界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

而由此次会议奠基的“雅尔塔体系”,充斥着霸权主义是真,反应出美苏两强格局是真,饱含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也是真。

然而,如今人们在谈起雅尔塔体系时,却往往会将其与美苏冷战混为一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苏冷战,无疑是世界历史上最危险的一场冷对抗,稍有不慎,就可能发展成一场毁灭世界的战争。

那么,原本为了和平而建立起来的雅尔塔体系,为什么会成为美苏冷战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苏误判彼此意图

在谈及这个问题时,首先要再次明确一点,那就是美苏在发表《克里米亚声明》时,双方都是真诚地认可声明中的一切内容并准备照实执行的。

种种迹象表明,美苏起初确实是准备在战后继续“增进合作与了解”,共同维护和平的。

但是事实却是,在会议召开后不久,美苏两国之间的合作却逐步走向破裂,并在二战结束之后迅速成为了针锋相对的仇敌。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苏两国,尤其是美国,对当前唯一能够与自己抗衡的国家的不了解、不信任,从而对对方的行为意图产生了误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作为一个从诞生起就面临资本主义围剿的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在对德战争当中,苏联的损失最为惨重。经济上的损失暂且不提,人员伤亡6000万这一点就足够要命。

这个数字接近苏联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换算一下,差不多就代表着能干活能打仗的青壮年男性伤亡殆尽。

因此,尽管苏联凭借其战争表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威望,但苏联本身在战后实则处于极为虚弱的状态,这显然会令苏联感到极大的不安。

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国家在短暂地休整之后趁虚而入进攻苏联,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相方设法要确保苏联的边境线上不会出现能够威胁到苏联的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实现这一目标,斯大林决意在苏联周围设置“安全带”。

在亚洲,苏联不惜自毁形象,违背曾经认可过的《开罗宣言》,也要促成外蒙成为一个独立的亲苏政权,并要求与国民政府共同控制东北。

在欧洲,更是苏联红军打到哪里,就在哪里建立亲苏的政权,并在战争结束,红军撤离之后,继续支持这些亲苏派掌权,甚至是插手这些国家的内政。

对于苏联在亚洲的作为,美国没有什么意见,本来中国在美国眼里就是半殖民地,更何况苏联还与美国达成了利益交换,许诺“尊重美国对中国事务的主导作用”。

但是苏联插手东欧国家内政的做法,显然超出了美国所能容忍的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使在罗斯福的战后设计当中,本就打算将东欧的秩序交给苏联管理,但是那也只是由苏联来当“东欧警察”,而不是让东欧成为苏联“附属”。

更何况,战略眼光超前且懂得妥协的艺术的罗斯福在二战结束前夕不幸病逝,继任的杜鲁门不仅本人水平不怎么样,还不得罗斯福的信任,对罗斯福的战后和平设计缺乏了解。

这就导致美国对苏联发起了“强硬外交”,想要敦促苏联在东欧各国实行“自由选举”,遏制苏联对东欧的影响力。

原本,苏联对东欧还留有余地,只是想要在东欧各国建立起相对亲苏的政府,对各国国内跟据国情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的情况,也没过分干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果转头一看美国好像也有插手东欧的意思,苏联顿时大感紧张,一边进一步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一边向国内宣传,要“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

而苏联对美国的强烈防备,又让美国对苏联的意图产生了误判。

听闻斯大林在一次演讲中宣传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战争不可避免,要求苏联人民“准备应战”后,美国大感紧张。美国驻苏联代表乔治·凯南发回一封长电报,建议遏制苏联。

而与此同时,因为霸权衰落而深感不甘的英国人,也从美苏矛盾当中看到了利用美国为自身霸权影响力续命的机会。

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大肆渲染所谓“共产主义威胁”,为美国的反共氛围再添了一把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1947年,杜鲁门在一份对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当中,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向苏联发出了冷战宣言。

既然美国都已经宣战了,苏联自然不甘示弱,1947年9月,苏联成立9国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并就国际形势发表宣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大阵营。

至此,美苏关系彻底破裂,对抗氛围螺旋上升。

美国根据遏制政策的原则,制定了种种针对苏联的计划,而美国每走一步,苏联都会进行激烈地回应,这又让美国更加坚信了苏联的危险,从而进一步推高了对抗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在冷战格局形成的过程当中,原本是为了世界和平而设计的雅尔塔体系,在美苏两国实力远超其他盟国的现实下,反成为了助推冷战的助力。

雅尔塔体系当中的那些霸权主义因素,在美苏两国不再合作,而是走向了对抗的时候,为双方阵营的对抗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毕竟,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和平,是建立在大国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当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不再一致的时候,这种和平机制就受到了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倒是雅尔塔体系当中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部分,直接为各国划好了阵营,为冷战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助力。

因此,冷战格局正式形成之后,许多人开始将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相关联,认为是雅尔塔体系导致了冷战的爆发,甚至将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等同。

但是这种说法,无疑是以偏概全,忽视了在雅尔塔体系当中,除了两强格局之外还有更多的代表着向往和平、合作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才是雅尔塔体系的核心和根基。

也正是因为维持雅尔塔体系运转的核心是合作,尤其是美苏两个世界大国的合作,在美苏合作破裂之后,雅尔塔体系出现了失能,这才为冷战提供了土壤。

甚至,即使因美苏对抗而部分失能之后,雅尔塔体系也依旧在限制冷战发展为热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整个冷战过程当中,尽管美苏双方对对方充满了敌意,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其实都默契地遵守了雅尔塔体系对势力范围的划分。

战后希腊一度建立共产党政权,但因为希腊在雅尔塔体系划分中不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因此面对英美在希腊内战中支持希腊流亡政府的行为,苏联并没有以支持希腊共产党为回应。

尽管冷战期间,局部热战时有发生,甚至美苏也数次走向战争边缘,但是最终结果都是美苏各自退回势力范围内,并未引发真正的世界大战。

应该说,雅尔塔体系和冷战,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两者长期并行,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相互推动,导致了人们对雅尔塔体系的误解。

#图文夏日征集令#参考资料

“雅尔塔体制”概念辨析——兼议战后国际体制向题 邹其昌 世界经济与政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谈二战后初期“冷战”的责任者问题 张宏毅、董宝才 历史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雅尔塔体系与冷战的关系 曹胜强 聊城大学学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