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与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双向奔赴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正在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城市文化融入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之中,并产生新的数字文化和数字文明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城市文化为何需要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当下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世界处在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的交叉点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些典型性特征已经显现,同时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仍然还处在信息革命的后半段。因此,今天的数字化转型既反映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互联网革命和移动互联网革命)的成果,也在某些地方会表现出智能革命的一些前瞻性特征。数字化转型作为结构性背景,对政治、经济、社会等都会产生影响,文化也概莫能外。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在数字化转型的今天,文化与数字化结合在一起,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一个最新要求。文化要在新时期深入社会大众,就需要与新的数字化形式结合起来。

数字化转型同样需要文化的加入。数字化越往前进,越需要文化的支撑。只有深深扎根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中,数字化才能够摆脱纯技术主义的倾向,获得更为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与数字化转型是一种双向奔赴的过程。一方面,在数字化的背景之下,城市文化需要重新寻找新的传播形式和展示样态。近年来,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探索。例如,数字红色文化体验空间“复兴·颂”、“江南文化数字专题”云展览、手机游戏《江南百景图》、海派绘画数字化传播等。另一方面,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同样需要唤醒文化力量。文化是人类存在的根和魂。今天的城市都在争相向未来城市前进。未来城市需要新质生产力驱动,要把新的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注入城市发展当中。但是,城市数字化转型不能只有“技术狂奔”,否则就会失去发展的根基,最终迷失自己。未来城市要形成新的数字文化和数字文明,需要文化支撑。只有让文化与数字产业、数字生活和数字治理深度地发生联系,才能让城市发展更可持续。

激发文化新质生产力

一个城市要具备足够的活力,首先依赖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经济繁荣需要历史文化的支撑,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文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则可以诞生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兴的数字文化。

一方面,我们需要用数字化来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我们需要将原有的沉浸式体验和红色文化的内涵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今天的个体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感受到历史中的关键瞬间。这样的历史穿越还可以经历上千年,例如回到古代的江南文化之中,利用AIGC技术,参与者甚至可以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更具想象力的再阐发,利用 Midjourney和Runway等文生图片和文生视频的工具,重新创作反映江南韵味的新数字文化内容等。

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让文化焕发出新的生产力特征,从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可以繁荣新型的文化经济。以游戏为例。目前,游戏在数字经济中已经占据较大比重,并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之一。未来,游戏产业可能会成为更加重要的产业。一方面,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大量重复性劳动的取代,使得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从事休闲活动。而游戏就是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另一方面,游戏也可以被带入到新型的教学活动中。在游戏中,人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更加快速地学习一些相关知识。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未来游戏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同样需要跟文化因素相结合。譬如,游戏设定的情境、内涵、主题等要素都与文化密不可分。近几年“出海”的多个热门游戏,其背后都有强大的文化元素支撑。因此,新兴产业的培养一定与当地的文化传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从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角度来思考城市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开拓繁荣城市经济的思路,而且也可以为城市文化的繁荣提供更加扎实的生产力基础。例如,在可预见的未来,商业航天可能会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赛道。马斯克之所以投身于商业航天事业,就与其在早年阅读的科幻文化作品的影响密切相关。换言之,这种文化性内容可以让经济活动更加具有持久性。

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人民本位

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急速的发展过程,这种转型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巨大的变动性。而在这一转型的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为此,城市文化数字化转型应坚持人民本位,通过发挥人文效应来调节数字技术的刚性。比如,更多考虑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应用,消除代际间的数字鸿沟,保障不同群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等。

另外,城市文化数字化转型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要积极吸纳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合理期盼。新的文化产品要接受群众的检验和评判,在场景营造、传播方式上要更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