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周立波回清溪》海报。资料图片

由谭仲池、赵楠编剧,赵楠导演、潇湘电影集团出品的电影《周立波回清溪》,以纪实风格还原了作家周立波在上世纪50年代返回家乡湖南益阳清溪村参加当地农业合作化的经历,揭示了文学名著《山乡巨变》的写作意义。

电影《周立波回清溪》选择这一题材和叙事角度,有独特的时代立意和艺术考量。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与柳青的《创业史》,一南一北,以作家身份思考与书写自己经历过的生活。对于周立波而言,《山乡巨变》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学情结和叙事延展。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周立波赴东北参加乡村土地改革运动,留下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小说问世后广受好评,还被当作实际土改的示范手册。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开始全面建构,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正向人们敞开怀抱,又一次在人们心里掀起“暴风骤雨”并且最终迎来中国农村几千年以来的“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写作,显示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敏锐和深刻洞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望那个历史的开端,再面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乡村全面振兴,我们可以从周立波的乡村叙事中获得深刻启悟。

影片着重描写与呈现周立波执意回家乡兼职并全程参与清溪村的农业合作化工作。他参与乡村的农事管理,深度介入村民日常生活,调解各种公私矛盾,了解合作化过程中的不同心态和各种情况,深入探研新中国农村发展的“集体性”和“现代性”,即其中蕴含着的新的国家观念、主人翁意识、团结互助精神、小农经济向大农业转型、分工与合作观念、集体力量与集体主义、平等与共同富裕道路等。虽然有些因素还是萌芽性、不完全、初始的,但是它们的历史意义正在展开,并引发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发生历史性的“山乡巨变”。这正是《山乡巨变》的文学品质和艺术张力所在,它本身也成就了电影《周立波回清溪》的美学高度。

周立波《山乡巨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巨变中的历史生活的深度参与和观察。影片分层次叙述了举家回乡的周立波与代表先进力量的村干部和村民、向往新生活的普通村民、落后但可转变的村民等几个层次人物的互动关系。这些人物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叠、互渗的矛盾、冲突、碰撞。通过对周立波家庭和事业的描写,把生活与写作的关系作为副线贯穿,展示了周立波回乡的文学追求。电影塑造了鲜明的新中国作家的形象。周立波为历史性转折到来投身历史洪流,立志要通过观察历史巨变,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并捕捉历史最生动的细节和演变。他对生活中的是非对错、进步的总体性与进步中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他鼓励青年干部要有热情和理想,也善于发现工作中的急躁情绪,并予以积极引导。对具有普遍性和政策性的偏差,他主动给省委书记写信反映自己的观察和建议。对于周松林这样的种田能手和只愿单干致富的“落后人物”,他坚持贯彻党中央的自愿合作原则,但又充分理解和分析这类人的主客观原因。通过集体力量及其社会制度对集体合作的田地突发坏秧事件、单干农户遭遇天旱杯水车薪的处境这两个难题的破解,终于打开了合作化百川汇流乃至最终迎来山乡巨变的历史通道。生活成就了文学,历史塑造了艺术。这就是电影《周立波回清溪》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在周立波家乡湖南益阳清溪村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以原创长篇小说形式聚焦新时代中国山乡天翻地覆的史诗性变革,多角度展现乡村时代变迁,以文学力量激发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昂扬斗志。电影《周立波回清溪》正是对这种书写的艺术回应。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