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近日,经山东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郓城县档案馆馆藏档案《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樊继祖纪事册》入选第四批山东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樊继祖纪事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6月18日记者走进郓城县档案馆和郓城樊林,深入了解这部珍贵历史档案背后的故事。

诞生于明朝的历史档案

6月18日,记者走进郓城县档案馆,近距离触摸一部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历史档案——《明·嘉靖兵部尚书樊继祖纪事册》。

当日上午10时许,伴随着清脆的“咔哒”声,郓城县档案馆库房的大门被缓缓打开。“这扇大门的后面保存着什么呢?是堆积如山的故纸堆,是光影里飞舞的历史尘埃,还是扑鼻而来的陈年旧物味。”记者一边看着缓缓移动的大门一边想。灯光亮起,档案馆库房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档案密集架上,陈列着一卷卷、一盒盒档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明·嘉靖兵部尚书樊继祖纪事册》,形成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37年)至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距今已经四五百年了。”郓城县档案馆管理利用室工作人员冯源,在一个档案密集架上,准确地找到了这份诞生于四百多年前的历史档案。

随着冯源小心翼翼地打开《明·嘉靖兵部尚书樊继祖纪事册》,以形写神的传统绘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俊逸潇洒的小楷字体,都让人叹为观止。“这部《纪事册》是20世纪60年代,由郓城县樊氏家族后人捐赠于郓城县档案馆,并保存至今。”冯源说,“《纪事册》装订样式为纸质折叠字画册,全册共38个章节,计136幅,尺寸为38cm×32.5cm,每页皆为斗方,以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笔墨打底,敷以色彩,一幅画并列一个标题,标题用鸟虫篆书写,有麦实文、双笔篆、镜形篆、竹叶篆、金错刀等多种字体。”

“这38个章节,每个章节都由图画、标题、说明性文字三部分组成,非常像一本历史故事连环画。”冯源说,《纪事册》的内容涉及包括明朝嘉靖年间的政治、军事、礼制、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

长44.2米的“连环画

“《明·嘉靖兵部尚书樊继祖纪事册》展开后,共长44.2米。”郓城县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张传庆说,“艺术地再现了明嘉靖十二年,时任兵部左佥都御史的樊继祖,奉命在大同平定叛乱时,受命出征、前敌宣谕、表彰功勋、分化叛卒等环节,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樊继祖雄才大略、足智多谋的戎马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开《明·嘉靖兵部尚书樊继祖纪事册》,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如“奏留备御”“宣布圣谕”“金牌单骑”“师府誓师”“剌屯督战”“会议功罪”“督歼元恶”“解散余党”“立塾化顽”“保甲戒谕”“恢复边墩”“巷设保长”等等,几乎涵盖了樊继祖受命出征、前敌宣谕、分化叛卒、表彰功勋、惩处乱首、教育改造、制度约束等平叛镇乱的所有环节。《纪事册》制作者的主旨,就是通过大同平叛这一历史事件,来彰显樊继祖的能力与品格。

“你仔细看《纪事册》,一幅画并列一个标题,标题页与图画页等大,并排而列。标题用鸟虫篆书写,装饰意味颇浓,一个标题换一种字体,比如:麦实文、双笔篆、镜形篆、竹叶篆、金错刀等。”张传庆说,“图画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笔墨打底,敷以色彩,山川城池军帐杂以人物,多描绘平叛场面,重点在于用丹青叙事。每一幅图之后,还有一张等同于两幅图长度的彩纸,上书关于图画的说明性文字,具体解释所画何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张传庆介绍,《明·嘉靖兵部尚书樊继祖纪事册》所有图画的说明文字,具有统一的叙述风格,且各幅画图统一于整体的结构布局之中。“看得出,制作者对整个平叛活动,有着明确的记述思路和系统设计。每段说明性文字之前,都署有一个与樊继祖同时代的大臣名字,文字或由此人撰写或由此人讲述。”

档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记录,对于构筑民族集体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纪事册》不仅是一部记录个人功勋的作品,也是一部反映明代社会文化、政治和军事的珍贵历史文献。文献形成时间久远,形式与风格独异,在美学、考古学、文献学方面具有典型意义。”张传庆说。

在朝居官40余年

“樊继祖为官一生,大智大勇,有忧国忧民之心、力挽狂澜之才,是大明中期治国安邦之能臣,葬郓城樊林。”张传庆这样评价樊继祖。经其介绍,记者于当日中午赴郓城樊林,瞻仰樊继祖的墓碑,进一步了解其生平功德。

樊林松柏苍翠,石翁仲、石马、石羊分列神道两侧。中午时分,鲜有人来,偶尔一声鸟叫,更添静谧之感。“樊林占地100余亩,里面有不少明清时期的石碑。”陪同记者采访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石碑林立,有沧桑古朴的,当是经受历史洗礼的旧物,也有新近刻制的。

沿神道北行数十米,在右手侧有一砖石小路,沿小路前行,可见一高大墓碑,上书“诰授光禄大夫、兵工二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兼左佥都御史樊公继祖之墓”,这便是樊继祖的坟墓。据工作人员介绍,旧墓碑曾遭毁坏,这是新修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历史记载,樊继祖,进士出身,初任临颖知县,因御寇有功提升为御史。又曾任河南副使、江西参政。在大同兵变时,樊继祖以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前往平叛。嘉靖十六年(1537年)升兵部左侍郎,嘉靖十九年(1540年)升兵部尚书。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改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封太子少保。在朝居官40余年,后辞官返乡。卒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享年78岁。著有《双岩奏疏》 《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大同平叛”无疑是樊继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事件,后来明代人尹耕曾依此为题材创作了笔记小说《大同平叛志》。

值得一提的是,樊继祖为樊敬曾孙,而樊敬为明代刑部左侍郎。樊敬在明武洪丁卯年以庠生中举人,丁丑年中进士,初授春坊司,后累至鸿胪寺丞。永乐年间升少卿遂转正卿,后升右通政行军司马,永乐二十年升刑部左侍郎。历事四朝四十余年,明宣德八年告老还乡,在郓城南门外修双岩雪霁草堂,吟咏其中,欢度晚年。正统八年卒于郓城,享年84岁,葬于樊林。

从历史走向未来,赓续地方文化血脉。走近《明·嘉靖兵部尚书樊继祖纪事册》和郓城樊林,近距离触摸历史脉搏,是对菏泽历史的一次回望,也是对脚下这方热土的一次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