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15日,人民大会堂内人头攒动,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各机关领导人脸上、都挂着一丝哀伤。

就在一个星期之前,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因病去世。

而今天,正是周总理的追悼会!

就在众人找好位置,怀着无限哀思、静静等待追悼会正式开始的时候,人群中却突然传来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悼会必须推迟一点时间!”

洪亮的声音在偌大的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内回荡、久久不能消散。大厅内5000多名前来参加追悼会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代表们将目光齐刷刷地对准门口的位置。

不一会儿,一个穿着中山装、身材高大的男子快步走到了周总理的灵柩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时,人们才认出此人的身份,正是身兼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局长等诸多职务的汪东兴

要知道,追悼会的时间已经确定好了:下午2点30分,参加追悼会的干部、群众们前往东大厅等候。等到2点45分,由维持秩序的解放军警卫们整队、带领大家前往北大厅的预定位置。

而追悼会正式开始的时间,则初步预定为下午3点整。

眼看时间马上就要到3点了,汪东兴为什么急匆匆地赶来,宣布要推迟呢?

众人心中不解,连忙上前询问起来。

面对众人的询问,汪东兴面不改色、脸上依旧保持着严肃的神态,只是简单解释道:“事关毛主席,所以追悼会还是推迟一点为好。”

听到这句话,所有人的心中都释然了,若有所思地退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他们心中无一例外都冒出了同样的想法:看来毛主席还是割舍不下这份情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究竟有何缘由呢?

这还要从周总理病重开始说起。

1

七十年代初的那段时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

其实早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前,周恩来就感觉到了身体传来的不适。

对此,一直陪伴在身边的结发妻子邓颖超表露了心中的担忧:“翔宇(周恩来年少时给自己取的字),还是要多注意休息,这样我也好放心。”

对于妻子的劝说,周恩来并未放在心上。

自己身为一国总理,肩上挑的、是新中国崛起复兴的重担,怎能因为一时的头疼脑热,而浪费大把的时间呢?

可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的一次身体检查,周恩来竟被确诊身患癌症。

拿到报告单的那一刻,周恩来并没有表现得多么反常,只是静静地沉默了一段时间,随后便收起了报告单。

那个时候,新中国不论是内政、还是外交,都充满了艰难险阻。

毛主席无时无刻不在试图打破窘境。

中苏关系已经降到了冰点,那就要与美国缓和关系,同时与世界各国接触,让世界听到新中国“和平共处”的呼声。

一些别有用心的同志,正处心积虑地企图篡夺权力,那就需要想办法打压他们的嚣张气焰,保证政府工作走上正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而言之,周恩来意识到,未来的道路任重道远,而毛主席如此信任自己,自己又怎能在这关键时刻“撂挑子”呢?

所以,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之后,周恩来依旧像往常一样,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地处理政务。

每当夜深人静时,就算一个人的意志力有多么坚定,困意也会不知不觉地涌上心头。

为了不打瞌睡,周恩来便吩咐助手把办公室的椅子搬走,自己站在桌子前办公。

1974年底,根据毛主席的要求,要在来年春天召开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目的就是要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新中国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

这个时候,周恩来的病情已经恶化,毛主席也多次催促他住院接受治疗,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对于这次会议,周恩来势必要亲力亲为,交给别人,他放心不下。

12月24日,已经完成初步工作的周恩来迫不及待地从北京动身、赶往千里之外的长沙。

就在两个月之前,毛主席来到湖南视察工作,并在长沙住了114天。

为什么要在这里待那么久呢?

因为湖南是毛主席的故乡,此时的毛主席已经年近八旬,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

而此次湖南之行,是毛主席人生中最后一次南巡,或许伟人的心中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多和故土亲近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晚上7点左右,周恩来抵达了毛主席的住处,汇报了关于此次会议的准备工作。

这场谈话持续了两个小时,周恩来不断拿起各种材料、语不停歇地讲述着具体细则。而毛主席则端坐在一旁认真听着,并且时不时点点头,来表示对周总理工作做得如此周全细致的赞许。

等到周恩来话音落下,一直沉默不语的毛主席这才缓缓说道:“工作做得不错,就按这个方案来。”

随后,他话锋一转:“恩来啊,要不然你在长沙住几天、休息一下,接下来的工作暂时放一放?”

周恩来当然明白,这是担心自己身体的肺腑之言。

但他还是婉拒了。

2

1975年,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结束之后,周恩来仍旧拖着疲惫的身体,与邓小平、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人谈话127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5月份的时候,他的病情恶化、已经无法行动,这才主动找到毛主席商量,让已是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

在周恩来住院期间,毛主席多次派人到医院慰问:“要注意营养、注意休息,万万不能再劳累。”

对于这种无微不至的关心,周恩来深受感动,于是他在3月20日亲自写了一封信,委托前来探望的同志交给毛主席。

“我因主席对我的病状关怀备至,今天又突然以新的病变报告主席,心实不安,故将病情经过及历史原因说清楚,务请主席放心。”

此时的周恩来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已经积重难返。

1976年元旦的清晨,躺在病床上的周总理醒了过来,一阵悦耳的鸟叫声令他十分惬意。

他艰难地伸手指了指窗外,用沙哑的嗓音询问值班护士:“这是什么鸟啊?”

小护士仔细听了听,随后挪步到窗前张望起来,随后欣喜地说道:“总理,那是太平鸟,对面的树枝上有好几只呢。”

周恩来听后,笑着点头说道:“太平鸟,好名字。冬天能听到这么好听的声音、确实难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他又让小护士打开收音机,广播里正播放着毛主席所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边听着,周恩来一边小声地跟着吟唱。

等到整首词播完之后,他才感叹道:“这首词我听了十年,不下几百遍,可每次听,都觉得心里有股热血涌动。”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主席在1965年南巡来到长沙后,临时起意,决定沿着韶山、安源、宁冈的公路,直达井冈山革命老区。

这是时隔38年之久,已是古稀之年的毛主席再次来到这片熟悉的土地。

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毛主席心中激情澎湃,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与反动派斗智斗勇的革命年代,随即作下了这首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人惋惜的是,几天之后,也就是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周恩来与世长辞。

9日凌晨,新华社便广播了这一讣告,全国大江南北都响起了沉重的哀乐。

3

周恩来逝世之后,经过党中央的商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成立治丧办公室,由汪东兴担任主任。

治丧办公室下设秘书组、宣传组、外事组、警卫组、吊唁组、总务组,来具体办理周总理的遗体告别、吊唁活动。

1976年1月10日,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

为了保证秩序,治丧办公室决定: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各自分配3000人名额,而军委系统、市政府系统各自分配2000人名额,分批进入告别厅,向周总理的遗体进行告别。

当人们排队进入大厅后,周总理的遗体被摆放在正中央,被马蹄莲、君子兰簇拥着,面容十分安详。

遗体旁边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结发妻子邓颖超的花圈,缎带上写道“悼念恩来战友”,下面则印着四个小字“小超哀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体告别仪式持续了两天时间,1月11日下午5点,周总理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化。

当灵车途经长安街的时候,万人空巷,道路两旁早已被赶来送行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

所有人不辜寒冷料峭的天起,自发地佩戴起黑纱白花,送新中国的好总理最后一程。

当时有首诗是这样形容的:

少壮扶老弱,街市倚残瘫。万民敬肃哀泣,不知北风寒!

为了让群众们更好地寄托哀思,驾驶灵车的司机有意放慢速度,希望用这种方式,尽可能地让人们能够和周总理接触的时间长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抵达八宝山公墓时,天已经黑了起来。

而邓颖超先前特别交代过:“骨灰一定要完整、安全。”

正因如此,周总理的遗体火化后,礼兵们小心翼翼地收敛骨灰,甚至连火化炉都清扫干净。

直到晚上11点多,骨灰才被送往灵堂。

1月15日,是周总理追悼会的日子,前来吊唁的人们早早地来到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等候,随后在警卫们的引领下,有序地来到北大厅。

时间马上就到3点,追悼会即将开始的时候,身为治丧办公室主任的汪东兴却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宣布了一个令人诧异的消息:“追悼会必须推迟一点时间。”

在众人的追问下,汪东兴这才透露,是毛主席要亲自参加周恩来总理的追悼会。

当毛主席得知周恩来逝世的消息时,内心就是十分悲痛的。

在机要秘书张玉凤念起讣告的时候,他就紧闭双眼、满脸痛苦,甚至坚决要求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所以,汪东兴在听说这个消息之后,便在追悼会即将开始的时候,要求推迟时间,目的就是为了等待毛主席的到来。

可惜的是,等待了许久之后,毛主席并没有来到,而是托人送来一个花圈,摆放在了灵柩旁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要参加追悼会,确实是毛主席的肺腑之言。

但毛主席已经83岁高龄,满身的病痛已经不允许他长期劳累,日常活动都需要助手的帮助。

1月15日下午的时候,张玉凤便主动提醒道:“主席,周总理的追悼会要开始了。”

听到这话,毛主席撑着椅子的扶手,可尝试了几次,才勉强站起身来。

伟人湿红着眼眶、叹息道:“我走不动了,希望恩来不要怪我。”

因为身体原因,毛主席缺席了此次追悼会。

但为了表示对周总理的哀思,他特意派人送去花圈。

追悼会结束之后,按照周总理生前的嘱托,邓颖超捧着骨灰盒、乘车来到通县机场。

在见到早已等候多时的罗青长后,邓颖超不舍地说道:“本来我是不同意的,但这是恩来生前遗愿,我也不好再坚持下去。”

“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吧。”

罗青长是周总理的老部下,曾担任过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调查部部长等职务,深受周恩来信任。

此次他的任务就是乘坐飞机、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大好河山。

罗青长接过骨灰后说道:“邓大姐,您请节哀,我去去就回。”

飞机起飞后,罗青长将周总理的骨灰装在了3个袋子中,并且分别在密云水库、海河、黄河入海口撒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骨灰撒向山河大海,是周总理临终做出的决定。

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而奔波劳碌,走遍了大江南北。死后,自然不愿意被黄土覆盖,禁锢在坟茔中。

他的愿望,就是能够在死后也能继续游历全国各地,目睹新中国一步一步走向繁荣昌盛。

如今这盛世,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