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6年,32岁的康熙意气风发,登基25年,他除鳌拜、平三藩、收复湾湾、驱逐沙俄,每一件事都足可彪炳史册。

康熙这时也终于可以拿出更多精力放在内政文治上,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加大官学兴办力度,作为大清的龙兴之地,盛京必须率先垂范,奉天府官学就此设立。

奉天府官学分左右两翼,其中的奉天府右翼官学历经三百年沉浮,绵延至今,成为本文的主角,如今沈阳最古老的小学,盛京小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奉天府右翼官学设立的初衷是培养八旗“佐命功勋英贤俊杰”子弟,以服务大清统治,妥妥的贵族学校,主要教授满语、汉语、马步弓箭等。

创立时,奉天府右翼官学位于当时盛京金银库西,现在的方城内,雍正十年,更名为奉天府汉军义学。乾隆三十二年,汉军义学迁出,旧房改为“盛京将军公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东路第二小学

清末民初,时代更迭,沈阳的教育也急速变革,奉天府右翼官学也在从传统官学向新式学堂演变的过程中频繁更名,先后使用过蒙养学堂、八旗小学堂、奉天省立第一小学校、奉天省立第六小学校等十几个名字,几乎三五年就更名一次。

从“八旗”、“省立”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无论名字如何演变,学校的规格一直很高。1958年,该校定名为大东路第二小学,并沿用了57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东路第二小学

2015年9月,为迎接建校330周年的历史时刻,学校更名为盛京小学,成为唯一与这座城市同名的小学。

2

盛京小学传承三百多年,人才辈出,其中一位学生曾以一己之力,挽救了东北大学数千师生,延续了一方文脉,他叫宁恩承。

宁恩承,辽宁中人,于1914年入学奉天省立第六小学校,曾就读于南开大学,后留学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1930年被任命为东北大学秘书长,实际上代替张学良主持校务。

1931年9月18日,宁恩承已履职近10个月,虽然时间很短,但宁恩承时期的东北大学名流云集、建立校董会、制定五年计划、大力发展机械农学,声势堪与清华、北大鼎立。

然而就在18日当晚,东北大学第一个黄金时期在日军的铁蹄下戛然而止。事变发生后,东北军政要员全部撤走,沈阳一夜落入敌手,东北大学孤立无援,时刻面临着日军刺刀与炮火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的沈阳

另一方面,日军还派人利诱宁恩承,以拨付更多经费为诱饵,希望东北大学照常上课,以粉饰太平,掩盖其侵略中国的战争实质。

但宁恩承的回答是“虽然我们是教育界中人,我仍然站在中国的立场。在现在环境之下,我不能接受日本的任何援助……谢谢好意。”

覆巢之下无完卵,宁恩承为保护师生决定向关内转移。他找到南开大学同学、北宁铁路局车务处长胡顺忱,请他特批几节车厢,在9月24日,运送全校数千名师生以及愿意离开的教职工家属安全撤离沈阳,最终无一伤亡。

9月26日,东北大学校园人去楼空,宁恩承和剩下的两三名校工一起,将全校各处门窗关好、上锁,他一身蓝布大褂,满腔悲愤地徒步离开东北大学校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京小学宁恩承雕像,图片来自瑞雪烹梅

随着侵华战争的扩 大,日军彻底暴露本性,大学校园成为他们武装与文化侵略的重点攻击目标,南开、北大、同济、复旦这些名校都惨遭破坏,校舍、图书馆,包括校内珍藏的古籍要么被烧毁炸毁,要么被掠夺,科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拉拢无果后,或被虐待杀害,或逼迫出国。

试想如果没有宁恩承的果断处置,东北大学的更大苦难无法预料。60多年后,宁恩承仍奔波于国内外和海峡两岸,又为东北大学复名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在东北大学以及盛京小学内,都设有宁恩承雕像,以他的历史功绩,值得后人如此纪念他。

3

现在的盛京小学位于大东区大东路培育巷4号,校址内现存奉天府右翼官学旧址。

该旧址修建于1905年,是中国传统硬山式建筑,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已列入沈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盛京小学,图片来自瑞雪烹梅

为了更好地利用建筑文物,传承历史文脉,发挥新作用,盛京小学在官学旧址内开办了孔子国学堂、省三书院、书法教室和校史馆。

除此之外,盛京小学的整体设计也是古色古香,即便是现代建筑也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大东区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在这样一个文物建筑中学习成长,完成自己的小学生涯,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恐怕可以作为一辈子炫耀的谈资。

而作为沈阳教育演变的活化石,盛京小学从清朝的贵族官学到民国的新式学堂更迭,再到如今新时代教育的探索,见证了沈阳教育的三百年发展进化史,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岁月更迭与荣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