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宣城6月20日消息(记者徐鹏 通讯员饶功镇)在国内山核桃产区,很多人都知道宁国是“中国山核桃之乡”,在宁国及其周边,更有很多林农知道“吴志辉”这个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中的吴志辉(央广网发 宁国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毕业就与山林为伴

1996年,23岁的吴志辉从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分配到宁国市林业局森防站工作。刚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的他,第一站就来到霞西镇一个偏僻的林场蹲点3个多月。那一年,宁国市的山核桃种植面积只有18.67万亩,年均产量不到1000吨。

吴志辉回忆道:“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山核桃树,但发现了不少病虫害问题,同时林农经营水平低,就寻思着怎么解决。”

吴志辉虚心向老同志和林农学习,跑遍了全市产区180多个山核桃种植集中区开展调研。“为了掌握病虫的习性,那时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乡下,在山核桃林子里经常几个小时不间断地进行观察。”吴志辉说,和同事一起骑摩托车、自己搭班车都是常事。

一次,吴志辉在一个陡峭山场调研时,一脚踩空就从10余米长的山坡上滚了下来,浑身多处被树茬刮伤,所幸人无大碍。有十余年的时间,因为患有严重的肠炎,一天腹泻10次以上,他经常用保温杯带着中药在山间奔波,1.73米的身高,体重最轻时却不足百斤。

吴志辉常常把长有虫子的山核桃树枝条、叶片带回家研究,为了便于日常观察,他在小区院子里种了3棵核桃树;为了得到更专业的学习,他攻读安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吴志辉终于彻底弄清楚山核桃溃疡病、花蕾蛆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找到了适合山区特点的便捷有效防治方法。

如今,宁国市山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0余万亩,年产干籽1万余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安徽省首位、全国第二位。

他成为林农的“吴老师”

在宁国,不少林农的手机里都存有吴志辉的电话号码,生产上遇到难题首先就是找“吴老师”。

“这个‘吴老师’可不是说一说的,得琢磨出适合基层的办法,让林农学了就懂,用了就有效。”吴志辉说,除了现场指导,他还采取办免费培训班、开设博客和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林农传授科学的管理方法。

现在,只要他开办培训班,不仅吸引了本地林农来听,就连周边绩溪、旌德等邻县和浙江临安、淳安等山核桃主产区的林农也慕名而来。

今年春季,在黄山市歙县杞梓里镇,围绕山核桃抚育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主题,吴志辉给当地林农做了培训。“我参加过好几次技术培训,吴老师的授课接地气,我们学得会!”来自该镇英坑村的林农黄汉章“点赞”吴志辉。

甲路镇石门村村民程来平是众多受益者之一。他家的山核桃树过去由于管理方法不对,年产量多时也不过千把斤,少时仅200多斤,而将培训班所学用于实践后,5年时间他家山核桃产量增产到2500多公斤,收入增至14万余元。

28年来,吴志辉就像是行走在宁国山间的山核桃科学种植“百科全书”,特别是自2019年起,他创新创办以“科技+”为主题的山核桃种植公益大讲堂,至今已举办了78期,还建立了包含皖浙赣三省12个县的林农服务微信群,实时解决他们的生产问题。吴志辉说:“我写文章也好,搞培训也罢,就一个目的,能让更多林农掌握先进技术和更新理念,再好的技术不推广应用便毫无价值”。

率先推动“小山变大山”改革

为破解“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的山场“碎片化”问题,2021年,吴志辉牵头在国内山核桃产区率先探索“小山变大山”改革。

“产业振兴光靠技术层面是不够的,正因为我了解农村现状、了解农民的不易,才认为改革是必须的,再艰难也要推进。”吴志辉说。为此,他协助成立了宁国市托管经营者协会,创新建立了互助风险金,从而让大家凝聚起来。截至目前,这个群体从无到有,5年时间已经壮大到42人,托管面积4万余亩。

甲路镇庄村村忠爱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章忠庆是目前国内山核桃产区散户多山全程托管第一人,托管面积达4600余亩。黄华波是南极乡梅村村林农,在吴志辉的鼓励和帮助下,他辞去月薪近万元的工作回乡从事托管工作。据统计,目前宁国市已有65个村民组完成了第一轮改革,涉及农户1900余户,山场总面积达8万余亩。这些工作早已超越一名林业技术干部的本职,但吴志辉说,只要有利于林农的事,我们都要干。

天道酬勤。吴志辉主导的《宁国市探索山核桃林托管经营》《宁国市探索“小山变大山”改革》,先后两次入选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典型案例,并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最美森林医生”等称号。他说:“我最大的欣慰来自于林农们的信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