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是赫赫有名的东北王,仪表堂堂,风流倜傥。

风情万种的谷瑞玉、小鸟依人的赵一荻、意大利党魁墨索里尼的女儿爱达,甚至是“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都被张学良迷的神魂颠倒,不能自拔。

而花花世界中,对张学良最痴情的,也是受伤最多的,是他的原配夫人于凤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19岁嫁到张家,给张学良生了三子一女。

张学良辉煌时,她在背后承受着凄凉;张学良落魄后,她默默地守在身旁。

当张学良被蒋介石幽禁在大陆,于凤至第一时间从英国赶回,在牢笼里伺候张学良的饮食起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环境恶劣,卫生堪忧,于凤至在1940年身患癌症,她不得已前往美国治疗。

临行前,于凤至答应张学良再不回国。

于凤至要把西安事变得真相公之于众,要让世人看清蒋介石的真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9月中旬,在美国的于凤至接到了一封特别的邀请。

孙中山长子,原国民党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院长孙科,要过70大寿,希望于凤至能参加。

1949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对蒋介石失望透顶的孙科辞去所有职务,移居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科又在法国待了一年,最后去了美国。

孙科和孙中山一样“不蓄私财”,虽然曾久居高位,但是并没有多少积蓄。

所以,他在美国过得比较拮据,就和普通人无异。

孙科在美国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用他的话说:“友朋酬酢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并非不爱热闹,只是生活条件实在不允许。

面对孙科的邀请,于凤至也很意外。

她想不通,一向囊中羞涩的孙科,怎么会突然想起过寿。

9月20日孙科生日的那天,于凤至早早赶到孙科所住的比克镇,帮着孙夫人忙里忙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来的人很多,有像于凤至这样的旅美人士,还有专门从台湾省赶来的蒋介石亲信。

看着这些远道而来的熟面孔,于凤至颇为诧异。

孙科与蒋介石不合,这是人尽皆知的事。

当年在大陆时,蒋介石就处处给孙科使绊子,当年孙科不愿跟着去台湾,就是担心蒋介石排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于凤至心头的疑问就会化解开。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孙科专门把于凤至请到了里屋。

孙科告诉于凤至,蒋介石派人来美国找了自己好多次,希望他能回台湾省定居。

孙科考虑了很久,认为自己年纪越来越大,也应该有个归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科直言,今天举办生日宴会的目的,就是希望包括于凤至在内的爱国华人,能跟着一起回台湾不至于有孤家寡人之感。

其实,孙科的想法很好理解。

当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他不愿意去,如今年事已高,难免有回去养老之嫌,面子上有些过不去。

如果能有人和他做伴,这种尴尬就会化解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先站在“国家”层面,吹捧于凤至如何如何爱国;

随后又站在个人层面,帮于凤至分析,称她在美国举目无亲,难免落寞,回去后还能常去探望张学良。

当时张学良刚移居到台湾北投,于凤至的确有些担心他的状况。

不过,张学良身边有赵一荻陪着,可能于凤至回去了还会遭嫌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听完孙科的话,顿了一下,回答道:

“台湾我是不能回去的。尽管我在美国居住得很孤单,没有多少亲戚朋友,可我宁愿在这里孤独,也绝不回去凑蒋某人(蒋介石)的热闹,更不能在这时候回去给他捧场。

因为我对蒋某人有国恨家仇。国恨是我的东北老家就丢在他手上,家仇是汉卿(张学良)被他一扣就是几十年。

他说话出尔反尔,我又怎么能回到台湾呢?我与孙(科)先生不同,我如果回到台湾会被人耻笑的。知情的人会说我于凤至没骨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的一番慷慨激昂,臊得孙科脸上青一阵红一阵。

当年孙科曾多次拒绝过蒋介石的说客,并在公开场合发表过不去台湾的言论。

而于凤至既未受过蒋介石之邀,也未公然表示与蒋分道扬镳,于凤至都不回去,孙科却先变了阵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说完,和孙科的夫人道了别,就匆匆地回了旧金山。

原本孙科是决定立即启程,可于凤至的话,让他又重新考虑起了返台事宜。

孙科思虑了三年,国民党也催了三年,最终,他还是在1965年回了台湾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都不理解,当初义正辞严要与蒋介石决裂的孙科,为何会折返台湾?

无非是他和蒋介石都老了,再无年轻时的那般气盛,恩怨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化解。

而且,孙科在美国过得并不幸福,他本身没有多少积蓄,也没有再从事工作,日子很不富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孙们一天天都大了,继续留在美国,可能他们没有多少前途。

可回到台湾就不一样了,不论孙科在国民党内部的声誉如何,他和蒋介石的关系怎样,都改变不了他是孙中山长子的事实。

孙科去台湾,他与后代自然会获得个一官半职。

孙科有孙科的想法,于凤至也有她的坚持,两人话不投机,这是再正常不过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是一个“不完全的现代女性”,她拥有现代女性的思维,会独立思考,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含糊,可她的婚恋观却还停留在封建时期。

于凤至总以为,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她一直在等张学良长大,遗憾的是,等到于凤至去世也没能如愿。

1936年12月12日,西北剿总司令张学良和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挟持了在西安督战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以逼迫他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张学良和他原配夫人于凤至的一生。

当时于凤至正在英国陪孩子读书,听说消息后她马上给张学良去电,嘱咐他一定不能冲动,保护好蒋介石的安全,并释放他的随行人员。

于凤至的观点,和我党提出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一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于凤至在第一时间就与张学良通电,可她还是自责地说:“我身在外国,在这关系汉卿一生自由的关键时刻,我不在他身旁。”

听说张学良被软禁在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时,于凤至不顾被吓成精神病的儿子,毅然回国,毫无怨言地在囚牢里陪着张学良。

为了折磨张学良,蒋介石又把他从溪口带到了安徽,接着是江西、湖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颠沛流离的囚徒生活或许是张学良不堪回首的往昔,却是于凤至最幸福的日子。

只有在此时,张学良才只属于于凤至自己。

可1940年,于凤至被查出了乳腺癌,情况十分危急。

宋美龄与宋子文及时出手搭救,把于凤至送到了美国医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的悲惨生活,自此揭开序幕。

即使是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都没能攻破抗癌难关,何况是上个世纪的二战时期。

但有一股信念,始终支撑着于凤至:为夫君伸冤。

在接受化疗时,于凤至痛哭不已,体重锐减到90斤,可她每天都坚持着去公园跑步,打太极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的主治医生温斯顿·比尔,对这个坚强的东方女性赞不绝口。

于凤至非常孤独,她牵挂的张学良正在暗无天日的贵州深山里受苦,她的儿女们也是不闻不问,只有宋子文和宋美龄还记挂着她。

刚到美国时,于凤至就一直尝试和留在欧洲的孩子联系,但是一直没收到回音。

最后,还是宋美龄托驻英大使馆的人,让于凤至和孩子通上了电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受治疗期间,孩子们给她打电话从不询问病情,张口就是要钱。

张家的孩子过惯了优渥的生活,即使到了这种地步,心态也没有转变。

于凤至则是一边教孩子们合理规划钱财,一边给他们打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闾珣作为张家长子,在英国一年花费数万,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还举债追求女明星。

长女张闾瑛虽然身在美国,却从不去看于凤至。

于凤至苦苦与病魔抗争时,张闾瑛则在加州的海滩上沐浴阳光。

无奈的于凤至,只好一次又一次的开口向宋子文求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子文通过英国大使馆帮张闾珣还清了债务,帮患有精神疾病的张闾圩找到了医院,还按月给他们发生活费。

一个身患重病的女性在异国他乡和世纪难题癌症相抗,她的爱人身边有另一个女人(赵一荻)陪伴,孩子们非但没有丝毫关心,还总是平添麻烦。

在这样的境遇下,于凤至还能战胜病魔,简直堪称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的力量源泉,来自对张学良的牵绊。

大病初愈后,于凤至面临的是生活的困顿。

两个在英国的儿子要钱,美国的女儿女婿也要钱,上报纸为张学良伸冤还要钱。

尽管于家在当年的吉林是名门望族,而张家也曾问鼎过世界首富,可时过境迁,于凤至早已不是当年的阔太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宋美龄的引荐下,于凤至认识了纽约一家债券公司的经纪人——莉娜。

莉娜很同情于凤至的遭遇,有意带她炒股。

刚开始于凤至很担心自己做不好,莉娜就劝她:“你连死都不怕,癌症都被你打败了,还惧怕炒股?”

于凤至本身就很聪慧,又有莉娜的帮助,很快赚到了来美国后的第一桶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认为,股市风险太高,她又把目光瞄准了地产行业。

于凤至每天忙着学英语,见客户,渐渐地,她的身体竟然恢复了过来。

于凤至用赚到的钱在好莱坞山顶买了两栋别墅,全部按照张学良喜欢的样式装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盘算好了,一栋自己和女儿住,另一栋留给张学良、赵一荻。

如此,一家人就能在美国团聚了。

然而,现实很快让于凤至从美梦中惊醒。

1964年,于凤至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台湾的信件,打开一看,是张学良寄来的离婚协议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认为,这是张学良被释放的前奏,离婚不过是掩人耳目。

所以,她沉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实际情况是,蒋介石以一夫一妻制为由,让张学良作出抉择。

有人说于凤至“太傻”,可于凤至说:“汉卿的事情,我都是无条件支持的,只要对汉卿有好处,叫我死我就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凤至对所谓的夫妻名分看得太重,三从四德在她身上造孽太深。

签字后,于凤至发表声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结婚(指张学良与赵四的结婚)。”

于凤至还说,如果有人去家里,看望张夫人,她很欢迎;若是去看望于凤至,她恕不接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对于凤至的感情不是爱,而是尊重。

如他本人所说:“我才九岁她十二岁时,由于父母之命就订了婚。我们俩在结婚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一面,更谈不到感情和爱情。”

就是这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束缚了于凤至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末,于凤至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她开始着手为自己料理后事。

于凤至临终前,在洛杉矶玫瑰园买了两个墓地,自己一座,张学良一座,只为实现长相厮守的愿望。

1990年3月,于凤至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然而两个月后,她朝思暮想的爱人得到了释放。

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终前,于凤至死死地盯着墙壁上与张学良在欧洲的照片。

于凤至留下遗嘱,把大部分财产都给了张学良,并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张于凤至。

而张学良定居美国后,没有住进于凤至为他买的别墅,也没有把骸骨和于凤至安放一处。

于凤至半个多世纪的等待,换来的却是一片凄凉的爱。